明朝成化五年(1469年),皇帝敇谕梧州开设两广总督府,见证了梧州的古代辉煌。世人关注其历史,但其历史却是一个谜团:史学界广为流传“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两广总督吴桂芳将督署由梧州移驻肇庆”的说法。据此,梧州总督府的历史只有95年。
笔者查阅大量史料,证明两广总督府并非移驻肇庆,而是暂驻肇庆。
《康熙字典》曰:“移秧也。凡种稻先苗之,后移之。”可知“移”的本义是稻苗离开旧田栽于新址,因此“督署由梧州移驻广东肇庆”有两重意义:裁撤梧州总督府、设立肇庆总督府。简称此说为“迁离说”。否定“移驻”的上述两重意义之一,例如证明嘉靖皇帝没有敇谕裁撤梧州总督府,或者证明吴桂芳的后继者仍然驻梧州,即可否定“迁离说”。明代石碑即为否定此说的证据之一。
1977年,人们在梧州市第一幼儿园基建工地出土一只明代大石龟(赑屃),以及伦文叙撰文的石碑《总府题名记》。此碑现存梧州市博物馆,其仿制品置于龙母庙内供游客观赏。
伦文叙《总府题名记》曰:“今上嗣登大宝之二年,命御马监太监潘公忠来践陈公之任,四年又命都察院右都御史林公廷选来践韩公之任,五年又命东宁伯焦公淇来践陈平江之任。夫二广,天下重镇也。三公皆负天下重望……付工刻焉。”伦文叙是广东南海人,他在弘治十二年中状元。此碑没有说明制作年代,笔者可以查阅朝著作考证出来。
明应槚《苍梧总督军门志》曰:“历宦。总镇。御马太监潘忠,字世贞,正德元年至,九年卒。总兵。东宁伯焦淇,字德清,广宁人,正德五年至,是年卒。总督。都察院右都御史林廷选,字舜举,福建长乐人,正德五年至,九年升南京兵部尚书,致仕。”由此可知,只有正德五年(1510年),总镇潘忠、总督林廷选、总兵焦淇同时在梧州任职,他们请伦文叙撰写碑文,在石碑上刻写历任驻梧州的总督、总镇和总兵的姓名,希望永垂不朽。
如今,这块明朝石碑字迹模糊了,唯有记录此碑的文字尚在。清乾隆版《梧州府志》曰:“明总督两广军务。按《明史》,景泰三年,浔、梧瑶乱,命王翱总督两广军务,两广总督自此始。迨成化间,韩公雍奉命督军来粤,于梧郡城中建总府第一区,为总督、总兵、总镇,会政之所,至今府基犹存,丰碑斯在。盖当时制府皆驻节梧州,梧为两广要冲,所以称雄镇也。今观《总府题名碑》所记,自韩雍,止李迁,而先后驻节于梧,有功绩可稽者,例得并著于篇,以留甘棠之遗思焉。”这里说“今观”,即该府志的编纂者在清代初年见到的。
其一,该府志不记录历任总镇和总兵,是因为嘉靖十七年裁撤驻梧州的总镇,嘉靖四十五年裁撤驻梧州的总兵,因此该府志仅记录历任驻梧州的总督。
其二,历任总督到梧州履职时,都会在《总府题名碑》上留名。但新鲜事物一时热,日久之后逐渐淡忘此事,李迁的后继者就没有在此碑上留名,因此两广总督“自韩雍,止李迁”。但此碑有谭纶、张瀚、刘焘、李迁等人的留名,可知吴桂芳的后继者“驻节于梧”,按照本文开头的解释,据此即可否定“迁离说”。
其三,该府志还记录了“驻节于梧有功绩可稽”的两广总督,包括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履任的陈邦瞻,这就证明了梧州总督府的历史至少有151年(1479年—1620年)。 (苏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