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梧州零距离    梧州日报    西江都市报 旧版入口:梧州日报    西江都市报 (2021年10月10日前数字报)





2023年07月12日

学习非遗技艺 感受别样风情

——梧州日报社小记者联盟容县特色文化研学活动侧记

记者 龙天传 文并摄

当地的芒藤编织非遗技艺最让小记者们着迷。

小记者们了解当地历史。

自己动手制作的黑芝麻糊就是香。

本报记者 龙天传 文并摄

交、压、串、缠……一根根藤条,在稚嫩的指尖下,灵活游走,上下交织,最后慢慢呈现出篮子的模样。这是日前梧州日报社40多名小记者参与容县特色文化研学活动,体验当地芒藤编织非遗技艺的场景。期间,小记者们还深入容县民国小镇中小学研学与劳动实践基地,领略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

近日,市正阳小学雅正小记者站的多名小记者率先抵达候车点,他们领到了一套专属的采访装备,高兴得手舞足蹈。从登车出发的那一刻,小记者学员黄晓祺便暗下决心,积极自信开展好第一次外出采访任务。

第一站,小记者们走进容县松山镇寻阳村雅秀峡研学基地。该基地位于玉林大容山腹地,峰峦叠嶂,流水潺潺,古木参天,鸟虫共鸣。“哇,快看,这棵树像一道大拱门!”小记者覃涛所指的,是一棵树干粗壮、枝繁叶茂的古树,超80年的树龄依然散发着蓬勃生机。小记者何思瑶通过观察走访,在一块宣传栏里找到了雅秀峡研学基地更多的魅力:这个仅有850亩山地的雅秀峡,经林业部门认定的古树名木有62株,占全县的十分之一,形成别具一格的古树群落,成为容县保护得最好的原生态林区和令人陶醉的乡村生态游景点。

不过,最让小记者们着迷的要数当地的芒藤编织非遗技艺。细心的小记者赵泽睿发现,雅秀人家民宿的门牌处,总少不了用竹芒编织的农具。这些古朴的装饰与民宿泥砖外墙相映衬,尽显田园气息。在雅秀峡研学基地的非遗教室里,小记者们认真学习了当地芒藤编织技艺的历史及手法。在研学导师的指导下,一年级的小记者陈佰槿也成功用芒藤编织出一只精致的小篮子。镜头前,陈佰槿高兴地摆动手中的作品,露出得意的笑容。

活动的第二天,小记者们把探索的焦点聚集到容县民国小镇。小镇的入口处,一个大型的容州号火车头让小记者们兴奋不已。小记者庄城是个机械迷,他很快就分辨出该火车属于第一代火车。通过深入采访,小记者赵泽睿还了解到,该火车头是容县人廖百芳在修建广西第一条铁路时,从德国辗转买回来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小记者就是要多观察多提问,这样才可以知道更多别人不知道的东西。”赵泽睿开心地分享自己的采访心得。

说起容县,就不得不提南方黑芝麻博物馆这一块文化名片。南方黑芝麻博物馆总面积约1300平方米,由序言和四个篇章组成,分别为一枝独秀、芝麻开门、芝麻养生、芝麻飘香和芝麻开花。其中,当讲解员介绍芝麻种植及收成过程时用到“抢收”一词,立刻引起了小记者的思考:“用得着抢?难道黑芝麻成熟得很快?”原来,芝麻是一边生长一边成熟,当顶部的芝麻成熟了可能底下的芝麻还没熟,当底下的芝麻成熟了可能顶部的早已过熟而掉落田间,所以为了保证芝麻的产量,当其有70%转黄时就必须开始抢收。收割后的黑芝麻植株经过风干暴晒脱壳,就变成日常所见的黑芝麻了。在学习完黑芝麻的生长过程后,小记者们还动手体验了黑芝麻糊的制作。“自己研磨的黑芝麻糊就是香!”小记者关荣希自豪地说。

这次研学成果受到各位小记者家长的认可。家长代表古女士表示,报社组织的此次研学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开阔了视野,还结交了很多新朋友,较好地提升了孩子们自身的综合素养。

下一步,梧州日报社将进一步强化“报社+校园小记者站+小记者研学基地”的优质研学实践要素整合,全面助力青少年学习新闻知识、观察社会、提升综合素质、培养人文素养。

--> 2023-07-12 记者 龙天传 文并摄 ——梧州日报社小记者联盟容县特色文化研学活动侧记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58523.html 1 学习非遗技艺 感受别样风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