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梧州零距离    梧州日报    西江都市报 旧版入口:梧州日报    西江都市报 (2021年10月10日前数字报)





2023年09月05日

气概超凡 笔力雄浑

——洪秀全《述志诗》赏析

周 云

述志诗

(清)洪秀全

手握乾坤杀伐权,

斩邪留正解民悬。

眼通西北江山外,

声振东南日月边。

展爪似嫌云路小,

腾身何怕汉程偏。

风雷鼓舞三千浪,

易象飞龙定在天。

(选自《梧州历代诗词选》)

洪秀全(1814年-1864年),清代花县(今广州花都区)人,太平天国运动领袖。1851年元月11日,太平军在广西桂平金田村领导起义,同年9月攻克永安州(今广西蒙山县),分封诸王。

这首《述志诗》是洪秀全写于1837年,当时他在广州应试落第。回到花县后,为忧愤所激,患了一场大病,该诗是他在患病时所写。当时正是鸦片战争前夜,清朝统治黑暗腐败,内忧外患,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诗,表达他对清朝的黑暗统治极度不满,对外国资本主义的鸦片侵略切齿痛恨。科场的失败加深了他对现实的认识,使他把个人的坎坷遭遇同社会的昏暗腐朽联系在一起了,开始树立起了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宏图大志。

首联“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这两句诗人开口见胆,直抒宏伟志向,声称要做主宰天下的人。当时,主宰天地间生杀讨伐大权的是君主,而诗人直呼要亲手掌握乾坤杀伐之权,足见其胆量之大,勇气之足。句首“手握”一词,成功地把诗人气壮山河,蔑视清朝皇权的英雄气概表现了出来。不过,诗人要“手握乾坤杀伐权”的目的不在于自己的为所欲为,作威作福,而是有着十分清楚的愿望,就是要掌握乾坤(人间)统治大权,消灭邪恶,伸张正义,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直抒诗人解除人民苦难的壮志豪情,总起全篇,于质朴中见高卓,平直中见精约。

颔联“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龙是奋发有为的象征,在封建时代,又是帝王的象征。洪秀全把自己比作腾飞的龙。龙飞上天空以后,能够“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在这里,用的是互文法。互文是两个词本来要合在一起说,但因音节和字数的限制,不得不分开,分开时还不得不省去一个。“眼通西北江山外”,也应包括东南;“声振东南日月边”,也应包括西北。也就是说,眼通和声振的,都是整个天下,眼光是多么远大,气势是何等磅礴!在这联里,诗人充分抒发了自己充满自信的战斗豪情。

颈联“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这联进一步表达作者云路尚嫌小、腾身不怕远的雄心壮志。当时的社会正酝酿着人民革命的风雷。洪秀全在《述志诗》中呼唤风雷的到来,他预言起义的风雷会鼓起三千重的革命浪潮,席卷神州大地。

尾联“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句中以风雷喻革命风暴,以“飞龙在天”喻改朝换代,表达了对农民革命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这联是全诗的总结。诗人看到“风雷鼓舞三千浪”的形势,革命的风暴即将席卷全国,翻江倒海,在这样的形势下,他正好大展身手,夺取政权,实现自己的志向。

全诗起承转合自然,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气概超凡。紧扣“述志”,以“手握”“眼通”“声振”“展爪”“腾身”相呼应,大笔勾勒出一个具有浪漫色彩的、化身“飞龙”的形象。全诗贯穿着与当时时代脉搏紧密联系的思想和激情,意境雄浑壮阔,语言坚如金石,掷地有声,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气概和宏大的抱负。

这首诗,以大无畏的革命气魄,抒发了作者决心领导人民革命,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建立新政权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的坚强信心。全诗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形象生动、意气风发,而又比喻贴切、对仗工稳,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较好的优秀作品。

--> 2023-09-05 ——洪秀全《述志诗》赏析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3546.html 1 气概超凡 笔力雄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