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顶壁与侧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鼻咽隐窝,已逐渐成为耳鼻咽喉头颈部的主要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华南地区发病率最高,我市也是高发区,呈现人群易感现象,有明显的地区聚集性、种族易感性和家族高发倾向。
发病因素
EB病毒(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感染。EB病毒是鼻咽癌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在大部分角化鳞状和几乎所有未分化的鳞状癌都有EB病毒的存在,一旦感染就终身携带病毒。
个体因素。鼻咽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介于40岁至59岁最常见,其中男性多于女性。
环境因素。水质、土壤、空气等环境因素在鼻咽癌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高发地区的食物和水的金属镍含量较高。
饮食因素。咸鱼、腊味等腌制食物是高危因素,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酸盐,是鼻咽癌发病的罪魁祸首之一。
遗传因素。鼻咽癌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发病率高的家庭;种族易感性主要见于黄种人,发病率高的民族,尽管移居他处,其后裔仍有较高的发病率。
高危人群
EB病毒携带人群:EB病毒阳性者,致病率较高。
长期抽烟喝酒的人群:烟酒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容易患上鼻咽癌。
长期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群:爱吃咸鱼、咸菜等腌制品及辛辣食品的人群发病风险增加。
长期居住在污染环境的人群:比如经常接触到油烟、甲醛等有毒物质。
有鼻咽癌家族史的人群:鼻咽癌有家族聚集性,家中有人患癌,其他人患癌几率较高。生活在高发区,年龄40岁至59岁的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居民。
常见症状
血涕。回吸性血涕为较早期外生型鼻咽癌的典型表现之一,以晨起时多见,少数可出现鼻咽大出血。
耳鸣及听力下降。单纯一侧耳部症状为较早期的临床表现之一,通常表现为患侧耳沉闷感、堵塞感、耳鸣及听力下降等。
鼻塞。进行性加重的单侧或双侧鼻塞,严重时出现张口呼吸。
头痛。头痛是鼻咽癌的最常见症状,多表现为持续性偏头痛,少数为颅顶、枕后或颈项部痛,头痛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常与病变侵犯的部位和程度相关。
面部麻木。表现面部皮肤蚁爬感、触觉过敏或麻木,严重者可致感觉减退、消失。
复视及眼部症状。肿瘤压迫、侵犯颅神经或者侵入眼眶后占位,导致复视及视力下降等其他眼部症状。
颈部淋巴结肿块。大多数鼻咽癌患者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早期症状,多为无痛性肿块。
如果出现了以上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筛查方法
血液EB病毒检测。这是目前较为方便的方法之一,也是提高早期诊断率的重要辅助手段。研究表明,绝大多数鼻咽癌患者都是EB病毒阳性,而每个鼻咽癌细胞里平均包含高达50个EB病毒拷贝。但并非感染了EB病毒就是得癌,只有数值明显升高时才有参考价值,应定期复查随诊。
鼻咽镜及电子鼻咽镜。这是诊断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可发现鼻咽部肿物、溃疡、坏死和出血等异常病变,直接观察鼻咽肿瘤的生长部位。
超声。超声主要用于颈部淋巴结和腹部脏器有无转移的辅助诊断。
MRI(磁共振成像)和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RI、CT有助于鼻咽癌明确诊断后临床分期的判断。CT通常对骨质病变显示得更清楚,而MRI对早期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诊断优势。
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对于转移性颈部淋巴结的判定及发现全身隐匿性远处转移病灶等方面,PET-CT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尤其是对于具有较高转移风险的患者推荐使用PET-CT筛查。
全身骨显像。骨转移的初步筛查方法,骨ECT(放射性核素扫描)阳性者可行X射线、CT或MRI进一步确诊。
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可作鼻咽腔肿块及颈部淋巴结活检,发现癌细胞,免疫组化可协助病理诊断。
一般人群建议一年一查,高危人群建议半年一查。
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饮食均衡,少吃或不吃腌制食品,多吃新鲜食品,减少摄入油炸、烧烤、辛辣的食物。
锻炼运动。多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降低EB病毒感染风险。
保持鼻腔卫生。定期用生理盐水洗鼻,出门可选择戴口罩,尽量避免有害烟雾吸入,比如油烟、汽油、甲醛等等。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作息规律,减少熬夜,不抽烟,不喝酒,适当调整心态。
及时发现早期症状。如果出现鼻涕带血丝或者不明原因颈部淋巴结肿大都要及时就医检查。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邓修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