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益铭 通讯员 羽冬梅) 近日,在万秀区夏郢镇德安村竹茗茶园,茶苗正茁壮成长,喷灌设备喷出的水如雪花般飞洒,湿润着茶园。负责人韦伟涛说:“目前,在茶叶生产实践中,滴灌有着用水量少、施肥方便可控、节约人工等优势,茶园有水‘喝’,质量也上去了。”
近年来,我市新建生态茶园普遍位于地理偏僻、交通不便的山地区域,生产用电拉电成本高,茶园灌溉问题难解决。万秀区夏郢镇德安村竹茗茶园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光伏发电+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光伏扬灌+滴灌技术”。该技术实践运用后,有效解决了面积约1100亩茶园灌溉用水用电问题,如今茶树长势喜人。
“茶园还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务工,带动附近农村约500人就业。”韦伟涛说,今后茶园培土、灌溉、修剪等一系列环节,将持续为贫困户提供劳务收入。
我市在做好技术的同时,抢抓时节组织茶农种茶保生产。为保障六堡茶多产茶、产好茶,市农业农村局派出技术人员分赴各县(市、区)内的茶园指导种茶技术。今年以来,全市共派出技术人员1535人次,指导茶企茶农4043人次,实现规模茶园技术指导全覆盖。
目前,全市茶园面积约31万亩,比去年同期增长22.2%,现有在建规模以上生态茶园31个,其中万亩以上茶园10个、千亩以上茶园21个;全市已建设苗圃基地87个,总面积4370亩,进一步加快我市转变茶产业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实现质量兴茶、品牌强茶,助推茶农脱贫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