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我国颁布实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根据《办法》第三章“临床用血管理”第二十三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行成分输血,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血液是循环流动在人体心血管系统中的一种红色不透明黏稠液体,具有运输、调节、防御和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的功能。全血,是指人体内血液采集到采血袋内所形成的混合物,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其中血细胞占40%至50%,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占50%至60%,血浆中主要是水分,水分占90%多,余下部分以溶质血浆蛋白为主,并含有电解质、激素类、营养素、酶类、胆固醇和其他重要组成部分。
平常,人们在街头献血车或献血屋所献的是全血,在血站内捐献的则是血小板。全血是“血液原材料”,大部分的成分血就是根据各血液成分的密度不同,在全血采集之后,在血液成分活性保存完好的时间段内,离心分离制备而得来的。有些成分血是由血液成分分离机直接从献血者血管内采集而得来,如机采血小板。目前的临床用血都是由血站制备提供的成分血,主要包括红细胞、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等。
不同的血液成分有不同的功能及适应证
红细胞的功能是提高血液携氧能力,缓解人体缺氧引起的临床症状;适用于改善慢性贫血或急性失血等导致的缺氧症状,也可用于血液置换,如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寄生虫(疟疾)感染、镰状细胞贫血等。
血浆的功能是补充凝血因子,预防或治疗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或出血倾向;适用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凝血因子缺乏,也可以用于大量输血、大面积烧伤、创伤、血浆置换等。
冷沉淀是从血浆中进一步浓缩提取而来,故凝血因子含量比血浆更高,其功能是补充遗传性因子、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结合蛋白;主要适用于纤维蛋白原缺乏引起的出血,也可用于大量输血、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尿毒症出血及无特异性浓缩制剂使用时的凝血因子、遗传性因子缺乏症、血管性血友病、纤维蛋白异常、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
血小板的功能是预防或治疗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出血或出血倾向;适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目前,临床上多数使用血小板浓度高纯度高的单采血小板,它是利用血细胞分离机和一次性无菌耗材,通过物理离心方法,从单个献血者血液中单采而得来,其他血液成分则在循环采集过程中实时回归献血者。
不同的血液成分也有不同的输血风险
为保证血液的安全性,血站在病原体检测、病毒灭活和白细胞去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血液在血站出库前都经过严格的筛查、检查等处理。但由于病毒窗口期的存在、检验试剂的敏感性、准确性及检验方法的局限性等原因,异体输血不可避免地存在发生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可能。
事实上,不同血液成分输血后所承载的输血风险也是不同的,从免疫角度而言,红细胞、白细胞、血浆、血小板都有不同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活性,输注后会出现不同的输血反应,如某些稀有红细胞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甚至胎儿溶血;血小板抗原可以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的免疫活性可以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
就病毒性输血传染病而言,不同血液成分携带的病毒量也是不同的。白细胞所含的病毒风险最高,血浆次之,红细胞和血小板所含的病毒风险相对较小。如果病人只需要某一种血液成分时,有针对性地使用特定的血液成分,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成分输入,尤其是白细胞和血浆的输入,可有利于减少经输血感染疾病的机会,避免增加额外风险,将输血风险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临床输血要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为病人选择正确的血液成分,在恰当的时机、以合适的剂量进行输注,方能保障病人利益最大化。
(梧州市工人医院输血科 廖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