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烽火百年——明梧州两广总督府风云录》是我市著名作家李小舰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讲述了明朝中叶,一段在梧州本阜发生的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动荡岁月,再现了明朝梧州两广总督府百年历史,详尽描述了当时梧州的经济、文化与风土民情,以及梧州在岭南、两广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全书分藤峡起事、开府梧州、烽火岁月三卷,70余万字。本报从今日起将连载《烽火百年——明梧州两广总督府风云录》第二卷开府梧州,以飨读者。
第一卷 藤峡起事(简介)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朝代,明朝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明朝,梧州在中国尤其是岭南地区版图中的政治、军事地位再次得到凸显。
1463年,大藤峡瑶民起义首领侯大苟率起义军夜袭梧州,一举占领梧州城,震惊朝野。1465年,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即位当年,明宪宗就设两广总兵,任命韩雍为左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亲率十六万精兵驻防梧州。到任后不久,韩雍便在梧州府集合各路大军,并向侯大苟起义军所在地桂平大藤峡进军。由于众寡悬殊,1466年,一代农民起义魁首侯大苟被俘处死,大藤峡农民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
第二卷 开府梧州
一、雄镇岭南
剿平了大藤峡,韩雍和赵辅为防侯大苟的余党在大藤峡重新聚集,死灰复燃,留足兵力,将大藤峡和浔州的布防严密部署好,又令两广各处来援人马速回防地,防止峡外各处流窜的大藤峡余部与当地反明义军结合袭扰各府州县,务必将大藤峡余部追剿干净。
一切安排部署妥当,作为此次大征官军的最高统帅总兵官赵辅,便率领大军回驻两广总兵府的所在地——广西梧州。
韩雍作为提督两广军务的大臣, 自然也和赵辅一起驻节梧州。除了回驻各地和留守大藤峡的官军和士兵,随总帅赵辅驻扎梧州的官军有好几万人。
当时梧州的府城周长只有数里,城里的居民也就三四万人,一时间,来驻的官军人数比城里的居民还多了一倍,城里除了驻扎中军营队和坐营司,城内北门的小校场驻一营人马,其余的人马或驻到城外的大云山麓, 或驻在西江边的校场周围,或在府城外桂江与浔江交汇处的西岸沿浔江上溯数里的洗马滩扎营。一时间,梧州的城里城外到处旌旗猎猎,人叫马嘶,鼓角相闻,一片喧闹。
梧州府城位于浔江与桂江交汇之处。浔江由西往东而来,桂江由北往南而来,两条大江在梧州府城前相汇之后,合在一起,形成了更宽更阔的江面,叫作西江,然后向东流去,再下行二十多里,便进入广东封川县境。因此,梧州这地方便叫作水汇三江,三江相汇之处谓之三江口。到了春夏季节,三江交汇之处,桂水清澈碧绿,西江浑浊土黄,这一清一浊,
一绿一黄,形成了鸳鸯江水的奇观,因此此处便被叫作鸳鸯江。
梧州府城东北三里多处,是蜿蜒高耸的大云山,今人叫白云山。古籍《读史方舆纪要》考证此山发自临贺(今贺州市),是九嶷山的支脉。此山高百余仞,迥出群峰,遥连五岭,俯瞰三江,雄峙于郡城东北,是梧郡的主山。大云山主峰两边还有旗鼓二山夹峙左右。
梧州府城南面,隔江相对的是火山,又名冲霄山,是梧郡的案山。梧州府西面,隔江相对的是白鹤山,是梧郡的侍从和护卫。
古人论及梧州府城的大势说:“梧地山环水绕,气象浑融,无巉崖激湍,山则大云后负如从,鹤岗侧列如峙,火山前拱如揖,水自西北来,曰浔江,曰桂江,浔浊桂清,各注郡城前,合流东逝,统名曰梧江。”
又有诸多典籍、名士论及梧州在岭南两广地理上的至关重要——
《苍梧县志·风土志》:“邑居广右东南隅,崖疆虽小,实为奥区,省垣倚为门户,三湘通其血脉,羊城寄以咽喉。”
《方舆胜览》:“苍梧居百粤之中,连五岭七泽之胜。”这里说的苍梧便是梧州。因汉朝初年古苍梧王城建在梧州府城内,后来的苍梧郡治与苍梧县治都是在梧州府城中,所以,人们往往又将梧州称为苍梧。
《一统志》:“唇齿湖湘,襟喉五羊。”
《殿粤要纂·梧州府图记》:“梧踞五岭之中,囊九疑、三江之概,为粤东西咽喉。”
《山堂杂论》:“梧州居两粤之中,自西而东者,至梧州则广东之藩篱坏;自东而西者,至梧州则广西之心腹倾。所谓地利者,非欤?虽然,攻守之势有内外之分焉。提兵压敌,利在深入,则攻在梧州可也。蛮左窥伺,衅生于内,居中肆应,以时扑灭,则守在梧州可也。筹两粤者,当知所折衷矣。”
《读史方舆纪要》:“地总百粤,山连五岭,唇齿湖湘,襟喉桂广,汉以交州治广信,控南服之要会,明设重臣于此,固两粤之襟带形胜所关,
古今一辙矣。苏氏曰,苍梧为两粤都会,北自漓江,建瓴而下,西则及郁,合为巨浸,绾系三江之流,而注之大壑。故论西,则桂林为堂奥,而苍梧为门户;论东,则南海为腹心,而苍梧为咽喉,控上游而据要害,其指顾便也。”
这里的“汉以交州治广信,控南服之要会”一句,说的是汉朝时梧州这地方为交州的广信县,交州包括了岭南两广及今越南的广大地区,交州的首府就设在广信,广信的治所就在梧州,当时的广信城成为控制岭南两广的最重要的都会。
从以上这些论述看,明朝时梧州的重要性就在于其“地总百粤,山连五岭,唇齿湖湘,襟喉桂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