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贫血是指因机体造血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如铁、叶酸、维生命素B12等物质相对或绝对地减少,使血红蛋白的形成或红细胞的生成不足,以致造血功能低下的一种疾病。文章带大家认识营养性贫血其中一种类型——缺铁性贫血。
什么是缺铁性贫血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引起外周血中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时,便会导致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全球范围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症,发病率高,部分患者由于不重视缺铁性贫血的治疗,不仅使生活质量下降,严重时还会影响心脏、神经系统等机体功能,甚至对身体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缺铁性贫血有哪些症状
贫血表现:脸色苍白、乏力、易疲倦、头晕、耳鸣、心悸、气促等;还有很多患者向医生描述为“耳朵出气”,这也是一种贫血的表现。
缺铁原发病表现:如消化性溃疡、肿瘤或痔疮导致的黑便、血便或腹部不适;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腹痛或大便性状改变;妇女月经过多等。
组织缺铁表现: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反复发生口腔炎、舌炎、口角皲裂;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还有比较容易观察到的组织缺铁表现就是,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变平。
哪些人容易患缺铁性贫血
育龄期妇女:女性月经过多导致铁的丢失增加,妊娠或哺乳期对铁的需求增加,在不能及时补充铁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
婴幼儿、青少年:处于身体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及青少年,对铁的需求增多,日常饮食如果不及时有效补充蛋类、肉类等含铁量较高的食物,导致铁摄入不足就会出现缺铁性贫血。
有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的人群:比如大量饮浓茶、咖啡等导致铁吸收障碍,不吃肉类也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
慢性病患者:严重的长期腹泻、胃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等都会影响铁的吸收;痔疮、消化道出血、恶性肿瘤等会导致患者慢性失血增多,导致铁丢失过多,从而出现缺铁性贫血。
如何治疗缺铁性贫血
饮食治疗:
首先要保证饮食多样,营养均衡,不可挑食、偏食。食物中的铁有三价铁和二价铁,前者主要来源于红肉类动物性食物,其吸收率较高;后者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吸收率低,通常在10%以下。如果日常以植物性膳食为主的饮食结构,其铁吸收率通常低于5%,这时可适量多食用动物性食品来补充铁,瘦肉、肝脏、血制品都是很好的铁来源。此外,维生素C可以促进二价铁的吸收,适当进食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和蔬菜对补铁也有帮助。
补铁治疗:
口服铁剂。该治疗的目的不仅要纠正缺铁性贫血,还应补足已经耗竭的储存铁。口服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方法;宜选用二价铁(硫酸亚铁、右旋糖酐铁、琥珀酸亚铁和多糖铁复合物)。口服铁剂进行治疗时还应根据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等水平估计补铁治疗剂量。
静脉铁剂治疗。胃肠不能吸收,或需要快速补铁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静脉或肌注补铁治疗。但是静脉补铁副作用大,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用该治疗方法。
病因治疗:
要彻底治疗缺铁性贫血,要重视对于缺铁的病因的治疗,只有祛除导致缺铁的病因,才能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如月经多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及时到妇科就诊,调理月经;婴幼儿、青少年和妊娠妇女营养不足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应改善饮食结构,要富铁饮食;因消化系统疾病影响铁吸收,应及时排除有无消化系统溃疡、炎症等,积极对症治疗。
补铁治疗常见误区
只补铁治疗而不治疗原发病:部分患者认为缺铁性贫血只是补充铁剂就够,而不去寻找缺铁的根本病因,这是错误的。只有找到根本病因,才能从源头上防止再次贫血。
贫血纠正(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就不补铁了:有部分患者以为贫血纠正就不再继续补铁治疗,这是错误的。因为此时储存铁并未补充充足,如果此时不再继续补充,有可能再次发生贫血。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 雷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