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锋
万秀区是梧州的东大门,在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万秀区将全面共融政策作为推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路”与“船”,把促进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以“共富”夯实“共识”的物质基础,以“共识”丰富“共富”的精神底蕴,找到以“全面共融”为主要抓手的“金钥匙”,探索出促进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
以全面共融助推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万秀区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万秀“6+2+1”现代化产业体系,传统支柱产业集群聚链、突围破局,特色产业升级提质、打响招牌,新经济抢滩占先、扩大优势。做大做强六堡茶、林产化工、食品医药、光伏能源、建筑建材、商贸物流等六大产业,提质文旅康养、宝石饰品特色产业,加快培育新经济新业态,夯实共同富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与大湾区进行产业“链通”,引进一批延链补链强链的企业和项目,全面夯实经济产业基础。以推动协调发展为着力点,奋力谱写“绿色”文章,大力发展低能耗、高产出项目,提升群众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增进民族认同感。以提升包容发展为突破点,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新包容性发展型模式,推行“人才东融”“万才聚秀”,常态化输出赴大湾区务工劳动力,持续巩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基础。
以民生保障彰显人民至上,凝聚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认同
万秀区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提升各族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党建引领基层民族事务治理,率先在全市实行“党建+网格化+信息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用好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组织各族群众开展“大手拉小手上街走一走”等志愿活动;用好骑楼大妈红袖章巡逻队,搭建智慧综治信息化平台;用好社区心理咨询师队伍,为各族群众开设“心理解忧”专业课程;用好网格化管理队伍,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站精准服务各族群众。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民族工作体系,在村、社区服务管理体系中嵌入民族工作内容,建立民族工作服务站和民族团结之家,在办理证件、就业咨询、子女入学、困难救助等方面,向各族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真心服务街坊群众民生实事,暖心服务进城群众“留融”难题,贴心服务商圈商户经营发展。
以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巩固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成效
万秀区持续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汇聚民营企业助力乡村振兴力量,进一步发挥辖区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振兴带动作用,积极推行多方联营、村企利益联结的“兴村”模式,大力推动六堡茶种植初加工、精品肉牛养殖、蜂蜜、食用菌等产业在结对共建村做大做强做优,带动10多个村的村民实现租地稳收、务工增收、分红创收。引导结对村企探索“龙头茶企+茶园建设+金融支持”进行种植茶业;村企推行“公司+基地+脱贫户”模式共建扶贫车间、吸纳周边脱贫户到扶贫车间务工;引导结对村企在蜜源、用工、养蜂技术等方面达成深度合作;组织结对共建村企开展多场次村企意向交流会、村民代表参观企业生产、企业入户指导种养殖等交流活动。支持有实力、有意愿的民营资本进入乡村,充分发掘乡村人文、自然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休闲观光、亲子游憩等乡村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二三产融合的田园综合体,探索工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鼓励市场、超市、电商等民营企业,通过“以购代买”“以买带帮”等形式采购或销售优势农副产品,帮助村民实现增收。
以文旅活动促进文化共融,建设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家园
万秀区大力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三项计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色活动,促进各族群众深入交往交流交融,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构建共有的精神家园,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群众基础。万秀区各族少先队员与新疆、内蒙古等地各族少先队员结成对子,开展青少年“石榴籽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跨省云队会交流活动。依托街道、社区两级“民族之家”,常态化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交流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在各族群众的心灵深处。联合广东封开共同打造粤桂睦邻旅游廊道,举办“农民丰收节”“粤桂工农运动会”“睦邻杯摄影大赛”“壮族三月三”等群众活动,积极探索省际民族团结工作新路径。通过中共广西特委旧址、大同酒店旧址等红色旅游基地引流,推广河口“都市农场”梦幻思良江和甜蜜家蜂产业园“亲子一日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将辖区“红色+绿色”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开展多场次互嵌式文旅交流活动,让各族群众充分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祖国处处是家园”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