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我有幸做了一天《梧州日报》“记者”,采访农村留守儿童,感受了做记者的滋味。
2007年3月26日早上,我跟随《梧州日报》记者在报社驱车出发,经过近两小时的车程到达岑溪,再驱车30分钟到达大业镇,找到该镇教育组负责人,联系了大业镇中心小学。该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我们选了一位名叫严亮的学生作为采访对象。接着,我们和教育组相关人员、校方老师共5人,直奔严亮家里。
采访过程很严谨,我们首先到严亮家了解实际情况,下午再到学校观察严亮的学习,并向班主任了解情况。待放学后,我们再一次到严亮家,进一步深度了解、采访严亮和他的家人。
记者受人敬佩,我也被当成记者一样对待,感到很自豪。在严亮家里,我了解到他由70多岁的爷爷照顾,还有一个弟弟上幼儿园,居住环境十分简陋,吃得非常简朴,午饭是爷爷做的白粥和木薯。当采访过程中提起父母时,严亮几次落泪。严亮父母在广东务工,一年才回家一次。我听后,内心感到一丝酸楚。
来回奔波在学校和严亮家里,乘车时间较长,中午也没有休息,风尘仆仆让我感到确实疲劳。采访结束后,必须立即写稿,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常事,但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跟随《梧州日报》记者做了近12小时“记者”,实话实说,“一日记者”不好当。有了这次经历,我更加尊敬新闻工作者。 (梁劳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