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中,医生经常会遇到一些因为头痛、流脓涕或者鼻腔有异味就诊的患者,经仔细检查后发现是真菌导致的鼻炎。
真菌性鼻-鼻窦炎,是鼻科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传统观点认为,真菌性鼻-鼻窦炎在机体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下易发生,也可见于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大面积烧伤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出现。近年发现,健康个体亦可患真菌性鼻-鼻窦炎,可能是真菌在机体抵御能力下降时某一局部致病,也可能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环境因素有关。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类型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
●真菌球: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其鼻腔内大体特征为干酪样或坏死性潴留物,呈褐色或灰黑色团块状。鼻内病变会不断增大,可压迫窦壁致骨质压迫变薄。潴留物特征为大量真菌菌丝、孢子、退变的白细胞和上皮细胞。鼻窦黏膜水肿或增生,但无真菌侵犯。
●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鼻窦内病变为黏稠如果酱样物,黄绿色或棕色。发生于特应性体质病人,常伴有鼻息肉病、哮喘。鼻窦黏膜水肿或增生,但无真菌侵犯。
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
真菌感染不仅位于鼻腔和鼻窦内,同时还侵犯窦腔黏膜和骨壁,并向鼻窦外发展 ,如眼眶、前颅底或者翼腭窝等部位。鼻腔内病变多为干酪样、坏死性或肉芽样物,并有大量的黏稠分泌物或血性分泌物。
●急性或爆发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该型病变改变迅速,并向周围结构和组织发展,引起血管侵袭和组织坏死;早期可波及鼻腔外侧壁、上颌窦前壁、上壁、后壁,累及眶部、面部和硬腭等;晚期可侵犯筛窦、蝶窦、颅底;还可经血液循环侵犯肺、肝、脾等脏器。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该型进展缓慢,早期真菌侵犯多限制于鼻腔或窦腔黏膜和骨壁,后期侵犯周围组织和结构。
临床表现
●真菌球:类似于慢性鼻-鼻窦炎,如单侧鼻塞、脓涕、涕中带血或有恶臭等。发展较快者,会有面部隆起和疼痛,少量有眼眶受累症状,一般无全身症状。
●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表现与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相似,进展缓慢,多累及一侧多窦。临床表现为眶侧或面部隆起,无痛,固定,质硬或不规则状,进而引起眼球突出,影响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表现为发热、鼻内结构破坏、大量脓性结痂、面部肿胀疼痛、眼球突出、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或腭部缺损、剧烈头痛、颅内高压、癫痫、偏瘫、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如不及时救治,数天内可致死亡。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早期临床表现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相似,局限于鼻腔,鼻塞、脓涕、涕中带血或恶臭、头痛等;晚期可由其侵犯范围,而引起相应症状。
治疗措施
真菌性鼻-鼻窦炎治疗原则首选手术治疗,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还需配合抗真菌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可行窦内病变清理术,建立窦腔内宽敞的通气和引流,保留鼻窦黏膜和骨壁。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则应行鼻窦清创术,需广泛切除受累的鼻窦黏膜和骨壁。多经鼻内镜下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真菌球术后不须配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要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术后必须用抗真菌药物。
●其他治疗:免疫治疗和间歇吸氧等。
预防方法
●平时饮食上可多摄取维生素E,可以多吃葵花籽、种子油、大蒜和洋葱。
●多吃具减充血作用的草药和调味品,例如接骨木花、麝香草和姜。
●注意鼻腔卫生,经常用等渗盐水冲洗清洁。
●不要选择到一些水源质量不能保证的地方游泳,游完泳后及时清理鼻腔。
●注意使用正确擤涕方法,即按住一侧鼻孔进行单侧鼻孔稍稍用力擤,勿用力过猛。
●合理使用抗生素,有相关症状者早就医,不要私自用药。
●保持愉悦的心情,合理膳食,注意休息,开窗通风,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尽量不要去潮湿的地方,如果不能避开,一定要保护好口鼻腔,戴口罩,注意防护。
(梧州市人民医院 徐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