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氏三人主要事迹本末大致为:
陈钦,西汉古文经学家,字子佚,苍梧郡广信县人,生于西汉宣帝在位后期(公元前73—公元前49年)。幼年即熟读《易》《书》《诗》《春秋》和《礼》。成帝时,其被察举为茂才(秀才)。建始年间,陈钦到京师长安任五经博士,跟随古文经学家黎阳(今河南浚县)贾护学习《左氏春秋》。其不墨守师说,有独立创见,自成一家,著有《陈氏春秋》(已佚),成为当时的经学名家。陈钦以《左氏春秋》教授皇家子弟、外戚王莽等及其儿子陈元。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西汉爆发第一次今古文经大争论。陈钦极力倡导古文经学思想,东汉经学家赵岐在《三辅决录》中称赞“《左氏春秋》,远在苍梧”。
陈元,东汉古文经学家,字长孙,陈钦之子,苍梧郡广信县人。少传父业,潜心研究与注释《左氏春秋》。汉建武初年(25年),与桓谭、杜林、郑兴等为当时学者所宗。建武四年(28 年)正月,刘秀在一次临朝时,旨令朝廷内外文武百官议论陈元奏请设立左氏学博士的问题,征拜议郎范升一再上书极力反对,认为“先帝不以《左氏》为经,故不置博士, 后主所宜因袭”。
陈元上疏说:“先帝后帝各有所立,不必其相因”。经多年在御前力辩,朝廷才正式建立左氏学,选出左传博士四人,陈元名列第一。陈元以才高著名,范晔《后汉书》为陈元立传,说陈元“独能以经学振起一时,诚岭海之儒宗也”。陈元向光武帝提了不少奏议,未得采纳,便告病还乡,病逝于家中。陈元著作有《左氏异同》。
陈坚卿为陈元之子,传承家学,也以文章著名于世。
关于士氏三人主要事迹本末大致为:
士燮(136—226年),字威彦,苍梧郡广信县人。其先祖是鲁国汶阳(今山东宁阳县)人,因王莽之乱避难交州。父士赐于汉桓帝时任日南(今越南中南部顺化一带)太守。士燮少年时游学京都洛阳,拜颍川刘子奇为师,研习《左氏》《公羊》《谷梁》等《春秋》经传,并为《公羊》《谷梁》注解。东汉熹平四年(175年)举孝廉,补尚书郎,不久,公事免官。遭遇父丧服孝完,其获复举茂才,授官巫山县令,后升任交趾郡太守。
建安初,交州刺史朱符被杀,州郡一度骚乱。士燮上表举荐其弟分别任合浦太守、九真太守、南海太守,均获献帝任用,使岭南社会得以稳定。士燮得献帝封为交州牧、交趾太守,拜为绥南中郎将、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等。
建安十五年(210年),东吴孙权向交州派遣刺史,士燮接受了东吴的节度管辖,于是孙权加封士燮为左将军,后又升为卫将军,封龙编侯。士燮在郡任职四十多年,黄武五年(226年)逝世,终年九十岁。
士燮身处乱世,却不但深研经学,还能保一方平安,得到时人的高度评价,汉尚书令荀彧赞曰:“交趾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处大乱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
士燮为人胸怀宽厚,谦虚谨慎,礼贤下士。当此北方战乱之际,中原士人闻其名声而往依避难的数以百计,其中名望较大的有刘熙、薛琮、程秉、许慈、刘巴、许靖、桓晔、袁徽、牟子、康僧会等人。牟子便是在这个时期,写成佛教要籍《牟子理惑论》。士燮政余间研究《春秋》,为之注解,并与到来避难的士人们共同探讨弘扬经学,使岭南首府广信成为当时天下经学研究中心,从而青史流芳,名扬后世。
士燮著作有《士燮集》(5卷)《春秋经注》(11卷)《公羊注》《谷梁注》传于世。
士燮之弟士壹与燮子士,得士燮之荫,也连带一起进入六贤寺中接受供奉。
韩雍读罢碑刻上陈、士等人的事迹本末后,十分感慨道:“碑记上均称陈、士两族为苍梧郡广信县人,想当年这古广信作为交趾刺史部治所,岭南首府,不但因其得地之利,襟喉两广,遥控百粤而称雄于世,而且还得人和,集天下名士,出岭海儒宗,成为当时天下经学之学术中心而青史流芳,名扬后世,令人景仰,可谓地灵人杰,真不知千百年才可得此一次运势。”
如韩雍所说,梧州曾有一段作为岭南首府广信治所的辉煌历史,那是从汉朝时开始的。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梧州属交趾刺史部苍梧郡,称广信县,治苍梧王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交趾刺史部治所从赢娄(今越南河内西北)移治广信县城(今梧州市城区)。这是中国在岭南设首府之始。交趾刺史部为当时中国十三个刺史部之一,统监岭南九郡五十六县,即今广西、广东、海南三省(区)及越南北部、中部。献帝建安八年(203 年),交趾刺史张津、太守士燮表请改交趾为交州,置交州牧,治广信。苍梧郡始建,辖广信、猛陵、冯乘、谢沐、高要、临贺、端溪、富川、荔浦、封阳十县;建安十六年,交趾刺史步骘迁治所到番禺(今广州)。广信县城(今梧州市区)结束了长达三百一十六年的岭南首府地位。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