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4年03月14日

■ 梧州历代诗词鉴赏

点面结合,以动衬静

——明代袁崇焕《藤江夜泛》赏析

周羽兵

周羽兵

藤江夜泛

(明)袁崇焕

江水白茫茫,行舟趁晚凉。

笛声三弄罢,渔火一星光。

沽酒寻茅店,收帆认柳塘。

刚逢明月上,夜色正苍苍。

(选自《梧州历代诗词选》)

袁崇焕(公元1584年—公元1630年),明朝军事家,字元素,广西藤县人(祖籍广东东莞)。明万历间进士,是明末爱国名将。他能诗善文,著有诗文集《乐性堂遗稿》。

浔江是珠江最大的支流之一,在藤县境内称之为浔江(亦叫藤江)。浔江从西北奔腾而来,被直伸入江中的神岭拦腰挡住,在此转一大弯缓缓向东流去。袁崇焕年轻时经常夜里棹楫泛舟,留下诗一首《藤江夜泛》。

《藤江夜泛》是一篇游记,诗人采用点面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文化意蕴跨越时空,我们可以从诗的字里行间一窥古人的浪漫。

美丽的浔江是一条流淌着故事的江。每天清晨,总是用她的明媚和动感的时尚拨动人们的第一缕感动:当太阳慢慢升起,江面上就披上金黄色的红波,泛彩流金,两岸的青山、芦花绿草、忙碌的人们、撒网的渔舟、来来往往的货船、垂钓的渔翁、晨牧的牛群……

浔江的风情与故事早已在诗人的记忆里生长为一幅自然的画廊,也无需知道那些美丽的传说和故事,因为那静谧的山,浩瀚的江水已经连绵着那美丽的传说,已经生息成一首永恒的乡愁。诗人借景寄情,歌以咏志。

“江水白茫茫,行舟趁晚凉。”每天行走于西江边,总被她的风情和故事包围着、迷醉着,以致忽视了用手中的笔,去记录与藤江呼吸相闻的感动与欢乐。这是诗人家乡的母亲河,来一曲《渔歌唱晚》式的出游又何尝不是一场浪漫的旅行呢?你看,眼前江水浩浩荡荡,蜿蜒东逝。趁着夜色中习习凉风来到江边,轻扶兰舟,坐依棹栏,清风也飘飘然地轻抚诗人的肌肤,铅华褪去,褪却了风华和意气,卸尽了轻狂的张扬。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推开了波浪”,就这样走进了夜的怀里。诗句中的“舟”这个点糅合在“江”这个面里,点与面自然结合,一幅山水画轴藤江夜泛图徐徐展开,跃然纸上——诗的开篇,开得恬静自然。

“笛声三弄罢,渔火一星光。”远处传来一阵笛子声,时而悠扬,时而短促,在晚风中时断时续,令人醉在美妙的旋律中,不知什么时候吹笛的人吹了几曲便戛然而止,突如其来的休止符立刻令周边瞬间被寂静的幕布包围了。广袤的江面渔火点点,在阵阵晚风中越发显得幽静孤寂。这一句诗人采取对偶的修辞方法,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描写眼前的景色。令人想起:每每看到天边夕阳西下,余晖映照下华灯初上,对于渔船那些陆续点亮的灯火,一片凄清。诗人却没有引发像唐代诗人张继“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感慨,反而多了一份淡然宁静的超然豁达。

“沽酒寻茅店,收帆认柳塘。”一处小小的的茅屋静静地候在江畔一隅。“太白遗风”酒旗招展,门口挂着一招徕酒客的“酒联”: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诗人便让船工降下风帆,将船系到长满柳树的避风港,上岸或独酌、或与友人把酒言欢,从微醺到酣畅,再到酩酊,享受着一场“举杯邀明月”的盛宴。这一句诗人也是采取对偶的修辞方法,从视觉的感知角度来阐述这场旅途的点点滴滴。

“刚逢明月上,夜色正苍苍。”此际,一轮皓月从东边的黛山冉冉升起,清澈皎洁的月光满泻。银光兰舟,淡烟笼月,和风弄袖,轻歌吟唱,何似人间?月光如水照缁衣,温柔又多情地抱紧着天与地,“天阶夜色凉如水”。夜,苍茫无际,这一切美到令人窒息。在这美景里令诗人深感一切都不必醒来。这一句亦是描写景色,是诗的“合”,与诗的“开”相呼应。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典,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手法便是借景抒情,情寓含于景,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这首明代袁崇焕的《藤江夜泛》便是代表作之一。

--> 2024-03-14 周羽兵 ——明代袁崇焕《藤江夜泛》赏析 ■ 梧州历代诗词鉴赏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69815.html 1 点面结合,以动衬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