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一支枫香叶,满心思故人。每到生机勃勃的春天,每到清明时节,每到我看见已长新绿的枫香树叶……思绪不免回到遥远的幼年时光,不免联想到清明时节,联想到祖母,联想到一切与清明相关的人和事。
年幼时,每至清明,祖母会早早拉我起床,去后山坡上找嫩绿的枫香叶拴门口,这叫“赶清明”,赶一个大吉大利,平安顺遂。如果起晚了,枫香叶可能就会被他人捷足先登,只能跑到更远的地方找了。那时的我不明白为何要“赶清明”,只知道这是清明节我们要例行的一项公事。
祖母是个文盲,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她不识大字,却识大体。祖父去世得早,她却把一个家管理得井井有条。她对传统文化习俗有一颗敬畏之心,对礼俗的规矩奉若神明,半点不会马虎。受祖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对节气和节日也丝毫不敢怠慢。
我们一大早把枫香叶摘回来,祖母便开始忙碌起来。家里房门口、大门口、猪圈门口、只要有门的地方,都会看到祖母绑好两小扎枫香叶,一边拴一扎。我们通常把它叫做清明叶,拴门口是清明当天早晨才有的活动,过了时辰就不作数了。
等祖母忙完了这项工作,就要开始给我们忙碌。女孩子头上,祖母会把一根嫩绿的清明叶绑在头发上,边绑边说:“清明叶绑头,一年没有愁,清明当天戴,一年没有灾。”这项活动持续到我十二岁才终止,大抵认为年龄大些生命力没那么脆弱,万事可逢凶化吉,健康长大。
后来祖母去世了,我便成了那个每年清明早晨去摘清明叶的人。我像个信使,每年如期把这项任务做好。只是每当看到清明叶,往事都历历在目。直到我长大成人,才渐渐明白小时候疑惑不解之事。祖母每年清明信奉的事,每年去做的事,是为了让我们缅怀先人,追思祖先。我想,这正是我们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孝道观念,是我们敬孝、感恩、处事的行为准则。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细雨蒙蒙,山林叠踏,山路泥泞。在去祭拜祖母的路上,不免让人联想到杜牧那首耳熟能详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此情此景,回忆涌上心头,昔日和祖母生活的点滴像电影一般在脑海里放映,让人愁思满面,欲哭无泪。
我来到埋葬祖母的山头,除荒草、砍细树、点香火、祭亡灵。祖母的坟旁,几株矮矮的枫香树长得正旺,我们砍了挡在前面的几株,只留一株遮荫。昨日旧人已去,今朝思念似网,何以遥寄情深,唯许枫香一片。
下山时,回头望去,青山不语,祖母永眠。山林的周围,草木茂盛,祖母的“门庭”,干净利落,光景万照。一旁的小枫香树,日光打影,风吹自然。时光恍如昨日,清晰,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