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圩区广平镇(以前曾是苍梧县管辖)思化村,是一条坐落在广平镇东面较偏僻的小山村,东接广东省郁南县的罗顺镇丁村,是壮族群众聚居的村落,思化凉亭位于思化村内。思化凉亭为苍梧县县级文物。
这个亭状的建筑建在一棵遮天盖地的大榕树下,看不出是先有亭后有树,还是先有树后有亭。凉亭前后为高山,右边是村落民居,左边是山谷,越过山崖就是与之接壤的广东省郁南县罗顺镇。亭内有拜祭桌,供群众祭祀,村民时常聚集在凉亭里聊天。
凉亭的底座由石块垒砌而成,长宽各为4.16米,凉亭坐北向南,四柱间距3.33米,亭高约4米,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构架,桶子般大小的四根柱子,撑起了四角形的青瓦面,凉亭为歇山顶。木条串联起来成为座凳。更让人惊叹的是,亭的所有木构件全部采用稀少珍贵的格木裁制而成。凉亭为清初敦厚简洁的建筑风格。
亭复梁下写着一段依稀可辨的墨书:“维皇大清康熙已亥(公元1695年)岁拾壹月仲冬丙午朔,甲戌旬,初七日乙亥越丁丑时,良利重修,择日师陈玄真,缘有:温有源、黄朝饮、李远游、陈汉璋、欧远文、陆有云、蒙承栈、郑积庆合众坊信士等,用保村屯;人安物阜、五谷丰登、福有攸归、大吉利市。”上段话的意思是:清康熙时期此亭重修,有数人捐款修亭祈福。从凉亭志文可知,该亭始建时间铭记,重修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这凉亭,按其祭祀功能来说应等同于“社”。“社”在汉族的地方又称“社公”“村社”。“社”即土地神,佑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般设在市衢坊间、村头、村尾或进村的必经路旁。而壮族人对村屯一般称为寨,切合梁枋上的文字,所以,广平思化村的这座凉亭当地人称为“寨”的建筑应为汉族人所指的“村社”。
歇山顶,全称歇山式屋顶,因有九条脊,宋时叫九脊殿。歇山顶仅次于只允许皇家建筑使用的庑殿顶,为古代中国建筑屋顶样式之一。
歇山顶的出现晚于庑殿顶,其样式最早可见于汉阙石刻。在汉代的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画中,也都可看到歇山顶。从外形上看,歇山顶是由悬山顶和庑殿顶组成,明清时不仅继承前一时期的技术,而且在其基础上又有了一定的创新,已达到式样建筑的新高度。
广平思化的壮族同胞,与广西其他壮族群众一样,每年有汲新水、花王节、三月三歌节、中元节、七月七等节日,尤以三月三最隆重。
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村中上了年纪的壮族同胞,男子多着青布衣以尺帕缠头。妇女多着青布蜡染裙子,有绉褶和无绉褶两种。身上着无领斜襟衣,腰束绣花围腰,头缠绣花小方巾,脚穿玲珑绣花鞋。同时唱起悠扬旋律的山歌,山歌不仅以触景生情,托物取喻著称,现在的歌者还衷心地用歌声赞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和美。
近年来,思化村还定期于每年农历年初时由壮族外嫁女集体组织一起回到村里,和养育自己的父母、长辈谈谈心,喝喝茶。然后全村人和这些外嫁女共享“寻源、思亲、团结、进取”意义的长桌宴,场面热闹温馨而感人。
广平镇思化村,是壮族群众聚居村落,深入对思化凉亭的研究,可以从某种程度挖掘当时壮族群众的流徙聚居情况,可以深度挖掘壮族的文化习俗,加强对思化凉亭的保护,对团结各民族群众,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思化凉亭,远在300多年前,壮族群众建造它时,应该是把它当作村中一装饰景点或者作为村民悠闲聚会的去处,后来接触汉族群众多了,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便在亭子内增设拜桌,便成为今天的“村社”。 (莫伟军 文并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