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内含蛋白质、无机盐、细胞代谢产物以及大量的水等,它的功能主要是营养,形成渗透压,参与免疫、凝血和抗凝血功能。而血细胞是血液内的主要有形成分,一般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它们的作用各不相同。红细胞含有血红素,能够运输氧,白细胞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血小板参与止凝血过程,避免血液流失过多。血液对维护人体生命体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输血也就成为临床治疗不可替代的治疗手段,并广泛应用于现代医学治疗。
临床输血的实施原则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输血只能作为不可替代的治疗手段,患者有输血适应症时才能输血,而受血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不是决定输血的唯一指标,应根据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评估才能决定是否需要输血。
其次,受血者输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具有经血液传播疾病以及可能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潜在风险,只有当输血治疗对受血者来说,利大于弊的时候才应该进行;在输血治疗前,临床医师必须向受血者或其家属说明输血的目的、方式、剂量以及可能会产生的输血不良反应与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征得受血者或其家属同意,并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成分输血和全血输注的区别
所谓全血,就是指把献血者的血液采入含有抗凝保存液的血袋中,没有其他任何加工。很多人都以为全血内含有各种血液成分,凡有输血指征者输注全血最好,其实这是一种误区。
首先,全血并不全,它一旦离开血液循环到体外,就必须在2摄氏度至6摄氏度条件保存,血液中的凝血因子、白细胞、血小板等有效成分会很快失活。由此可见,全血比较“全”的理解并非正确,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他成分浓度低,甚至有些已经丧失活性与功能,起不到治疗作用。而大量输注全血可使循环超负荷,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患者输血量过大或速度过快还可能发生急性肺水肿。对老年人、婴幼儿及危重患者来说即使输入全血的量不大也会有危险性。因全血的血浆中的乳酸、钾、钠、氨等成分含量较高,患者输入的全血越多,代谢负担就越重,最重要的是因为人体血型系统较为复杂,异体输血,尤其是输入的全血含有大量的异体抗原,进入受血者体内后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输注无效。临床治疗中全血只适用于血容量不足且有进行性出血的急性大量失血患者,输注全血既能补充血容量也能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而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由于疾病种类不同,患者输血的目的也不完全相同。临床上,大多数的患者只需输注一种或两种血液成分。成分输血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等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的制品。临床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仅输注所需血液成分,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成分输血的优点
●制剂容量小,浓度和纯度高,治疗效果好。
●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减少副反应发生。成分血有效成分浓度高,其他成分少,可避免不需要的成分所引起的反应,减少了输血反应的发生。另外,还可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便于保存,使用方便。不同的血液成分可以有不同的保存方式,如血小板在特制的塑料血袋中,20摄氏度至24摄氏度振荡条件下可保存5天,新鲜冰冻血浆在≤-18摄氏度条件下可保存1年等。
●综合利用,节约血液资源。一袋全血可以分别制成悬浮红细胞、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分别输给只需要输注红细胞或只需要输注血浆的患者,提高了血液的利用价值。
成分输血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有选择地使用血液中的某种成分输注给患者,不但发挥了血液各种成分的有效作用,而且实现了一血多用,减少浪费,一人献血多人受益,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血液资源和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与疾病的传播风险。随着输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血液分离技术的进步,临床输血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现代输血已经是成分输血的时代,成分输血对促进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梧州市中心血站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