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甘沁雨 通讯员 蒙慧营 原世聪
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2022年,梧州市教育提质发展号角吹响以来,全市教育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将教师作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聚焦“强师”行动重点工作,建机制、铸师魂、壮队伍、育优师、强保障、激活力,持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助力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强师计划见成效
今年2月,市教育局发出了《致梧州市“三名”工作室主持人的一封信》,信中感谢了“三名”工作室主持人带领团队成员紧紧围绕“打造一支队伍、辐射一片区域、开展系列活动、争创一批成果”目标,充分发挥“名师+”的推动力、引领力和号召力,带动一批又一批教师共同成长,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梧州教育提质发展贡献力量。
教师强则教育强。用好“强师计划”培养好老师是我市强教育的一把“利剑”。
其中,从政策层面出手,我市出台了《梧州市基础教育“强师惠师”实施方案(2022—2024年)》等“1+n”文件,坚持“内培”和“外引”并举,切实推动强师行动落地见效。两年来,我市通过推动编制“周转池”做法,考录教师4456人,扩大优质师资基本盘,满足生师比配备和学科教学需求;优化区域师资结构,全面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和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两年来,全市共交流校长、教师4245人,派出支教教师2236人次。
以“三名队伍”建设为抓手,我市积极探索名优教师培养建设新路径,培养市级名校长名师名教研员121人,培育创建56个“三名”工作室,覆盖全学段17个学科,引领超 900名骨干教师成长。两年来,我市新增25名正高级教师,占全市正高级总数的67.6%。
此外,我市积极与南宁三中、广西师范大学、梧州学院等20所学校建立战略合作,激活创新人才培养内驱力;依托135个教育集团和学区建设,探索“市—县—集团(学区)—校”四级教师培育管理,着重从教学、教研、德育管理三个层面形成教育教学管理共同体,强化共进共享、共研共促。
尊师重教暖人心
“有些事,没有人要求我们去做,但是我们可以去做。”在2024年梧州市师德师风宣讲会上,梧州高级中学副校长、梧州市道德模范刘北文认为,老师在回应学生成长需求中提升育人能力,成就更好的自己,师德师风的落实则可水到渠成。
刘北文、韦对新、黄颖……近年来,新时代好老师不断涌现,他们倾情投入我市育人事业,成为身边的师德榜样。 因此,我市从各地遴选一批优秀教师成立师德宣讲团,举办市、县级师德巡讲活动,以身边人、身边事诠释师德内涵,引导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以三年为周期,选树宣传“梧州好教师”,两年来评选表扬市级优秀教师2452人。
我市还坚持日常宣传和重点节点宣传相结合,打造“每周一师”栏目,全方位、立体式宣传立德树人先进事迹,并连续7年在教师节期间,在全市倡议开展“为教师亮灯”公益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各界营造感念师恩、礼敬教师、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但尊师重教不仅体现在宣传上,还需要“真金白银”的经费支持。市第一中学校长苏举红表示,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能有效激发教师积极性。为此,我市制定出台《梧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激励办法(试行)》等文件,从精神奖励激励、物质奖励激励、教育培育激励等三方面提升教师获得感和职业幸福感,教师安居乐业、安心从教更有保障。
近两年,全市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年平均提升10%左右,全市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超1亿元,惠及教职工35806人次。尤其,藤县、岑溪、蒙山等县(市、区)对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提标扩面”,分为3-9个档次,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试行差别化补助,推动“越往基层,补助越高”政策全面落实,吸引更多优秀教育人才落户梧州,扎根乡村。
我市还对获得自治区级表彰的名师及名师团队给予1500至3000元不等的一次性奖励,对获评国家级奖励给予1万元奖励,通过热心教育企业、个人筹措教育发展基金700万元奖教奖学,大大提升教师获得感、职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