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货币M2余额超300万亿元、新增贷款9.5万亿元、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降至3.75%……怎么看一季度金融数据?金融举措如何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在4月18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有关负责人详解金融数据,回应热点问题。
金融总量稳定增长
“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保持稳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在发布会上介绍,一季度金融总量稳定增长,贷款投放比例向历史平均水平回归,为未来三个季度信贷增长留足空间。
数据显示,3月末,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247.05万亿元,同比增长9.6%;M2余额304.8万亿元,同比增长8.3%。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张文红介绍,尽管一季度新增贷款低于上年同期,但较2022年同期多增1.13万亿元,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一季度,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为3.75%,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71%,分别较上年同期低0.22个和0.46个百分点。
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背后是一系列金融举措: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降0.25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前期一系列措施已见效,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将结合经济回升态势、通胀走势以及转型升级的推进情况,继续密切观察,将名义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同时,防止利率过低、内卷式竞争加剧、资金空转等问题。
“部分企业用低成本贷款融到的钱买理财、存定期,或转贷给别的企业,主业不赚钱,金融反而成了主要盈利来源,这就容易形成空转和资金沉淀,降低资金使用效率。”邹澜说,相关部门将加强对资金空转的监测,完善管理考核机制。未来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有效需求恢复、社会预期改善,资金沉淀空转现象将会缓解。
针对M2余额已超300万亿元,邹澜认为,当前存量货币已经不低,庞大的货币总量增长可能放缓。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减小,真正需要资金的高效企业仍会获得更多融资,这是金融支持质效提升的体现。
优化结构投向重点领域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一季度,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房地产业贷款增速也有所回升。
数据显示,3月末,金融机构高技术制造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和民营经济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27.3%、20.3%、13.5%和10.7%,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获得率为47.9%,较2017年增长两倍多;普惠小微授信户已超过6000万户。
“企(事)业单位贷款是信贷增长的主体。”张文红介绍,一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7.77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6.2万亿元,反映出金融体系持续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张文红说,一季度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虽然同比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注重引导金融机构信贷均衡增长,在稳固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同时,避免过度冲高导致后劲不足,有助于增强信贷增长的可持续性。
中国人民银行还通过激励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朱鹤新表示,要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用好新设立的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和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升级改造。放宽普惠小微贷款认定标准至单户授信不超过2000万元,引导更多金融资源精准投向普惠领域。
截至3月末,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达7.5万亿元,约占央行总资产17%。经过整合优化,目前10项存续工具的支持领域可实现对五篇大文章基本覆盖。 据新华社记者 吴雨、张千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