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甘沁雨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陈凡
说起广西一绝,“酸嘢”当属其中。
在广西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万物皆可酸。”“酸嘢”一词源自粤语,“酸”是对食用醋腌制的制作工艺描述,“嘢”指东西或物品,是对水果、瓜果、蔬菜等被加工食物的统称。历史文献资料显示,《诗经》中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的诗句,其中“剥”和“菹”是腌渍加工的含义。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先人已经掌握腌制泡菜及腌酸制作工艺。
历史悠久 深受欢迎
梧州地属岭南。“梧州人爱吃酸与本地气候、物产丰富及饮食喜好有关。”据梧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彭志创介绍,由于梧州夏长冬短,炎热潮湿,时常会引起人们食欲不振、胃口难开的状况,吃酸嘢具有生津健胃、杀菌消炎、消食解乏的功效。而梧州物产丰富,四时佳果蔬菜不断。在《永乐大典》中,《梧州府志》关于苍梧物产的记载有黄皮子、李、梅、梨、枣、莲藕等20多种果蔬,其中有不少果蔬可以制成酸嘢。“心灵手巧的梧州人,开创的米醋腌酸更是成为腌制梧州酸嘢的灵魂,在广西众多酸嘢品类中独树一帜。”彭志创说。
自梧州开通商埠,商业繁荣,梧州城内的街头巷尾、学校门口,凉茶、龟苓膏、酸嘢小吃等摊档随处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酸嘢摊规模不断扩大,从街边小吃成为梧州“老字号”。
传承发展 走向全国
张记酸果便是其中之一,其建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爷爷辈、父亲辈的多年经营,如今已传到“酸三代”张斌的手中,陪伴梧州人走过了50余年。
从小就在家人身边帮忙的张斌,深谙梧州酸嘢的风味特点,他娓娓说道,梧州酸嘢的流派属于米醋腌酸,分咸酸与甜酸两个口味。“米醋腌酸属于传统的制作方法,以木瓜酸制作为例,木瓜经过清洗、去皮、切块,再过三至四次清水清洗的粗加工后,放入已经搅匀的糖和米醋里,腌制一晚即可售卖。”张斌自豪地说,虽然米醋腌酸制作流程相对繁琐,但是其好处在于做出的蔬菜类酸嘢可在冰箱存放一个月以上,甚至刀豆、子姜等个别品种可以存放两三个月。
在张记酸果,能腌酸的瓜果蔬菜多达39种。除了酸木瓜、酸萝卜……这些常见传统品种,该店还研究开发出五味酸苦瓜、佛手瓜、番薯、南瓜、秋葵等独创酸果。尤其五味酸苦瓜,淋上特制的辣椒汁后,一秒能激发味蕾中酸甜苦辣甘等五味,让人回味无穷。
与广西一些地方现切撒粉抛匀的酸嘢做法不同的是,梧州酸嘢大多泡在盛着米醋的透明玻璃器皿中等着售卖。张斌解释说:“玻璃器皿的密封性能保持酸嘢的风味不变质,透明玻璃一目了然更方便顾客挑选。”
2017年,张记酸果开始通过网络销售酸嘢,从最初的一个月只有十几单发货量到如今每月可达两百单,顾客们也从街坊邻居发展到全国各地,春节、广西三月三等节假日,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对于张记酸果未来的发展,张斌也有他的想法。“一方面,我计划在河西片区开一家分店,满足本地顾客随时吃上我们家酸嘢的需求;另一方面我还要多招人手帮忙,解决节假日,人流量大时供货不足的问题。”张斌认真地说。
梧州酸嘢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从家庭偶尔腌制自产自销到家庭作坊办证加工售卖,从品种单一生产到适销多元化发展,从本地蔬果加工到客户定制外卖。有些酸嘢摊档还走向品牌化发展,申报非遗制作技艺,用连锁经营方式易地推广。彭志创表示,这是时代发展进步的鲜明标志,更是企业格局打开的创新经营,与时代同频共振,成为梧州酸嘢走向广西、走向全国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