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上,以劳动为主题的图像创作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上便已出现采桑场景。历代画家在细致观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塑造劳动者形象、刻画劳动场景,记录时代生活,表达对劳动创造价值、创造历史的深刻体察。
彰显劳动智慧
在传统农业社会,男耕女织是主要生产方式,因而古代绘画中有大量表现农耕纺织场景的作品。其中,又以“耕织图”的创作和刊刻较为丰富、系统。
以画补诗、以诗证画,彰显家国治理智慧。宋人楼璹堪称“南宋科技特派员”,他在绍兴年间担任於潜县令时,深入田头地角,与农夫蚕妇交流农耕、桑蚕养殖经验得失,创作了反映江南农业、手工业先进技术经验的《耕织图》,“耕”“织”共计45幅,配诗45首。该作对后世“耕织图”产生重要影响,可惜原作已失传,目前最接近原作的是元代程棨(传)《摹楼璹耕作图》和《摹楼璹蚕织图》。
把握农时、不误农事,感悟时间里的中国智慧。程棨(传)《摹楼璹蚕织图》描绘了宋代蚕事体系,包含从桑蚕养殖到织丝成帛的24个场景,展现了南宋江浙地区高度成熟的蚕织技术和多样的岁时风俗。比如第二幅《下蚕》中,4名蚕妇正在分工合作收集、分装蚁蚕,配诗“谷雨无几日,溪山暖风高。华蚕初破壳,落纸细于毛”,说明收集蚁蚕的时间是谷雨前后,刚破壳的幼蚕尚如纤细的毛发,需要特别小心养护。时间节律是蚕桑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养蚕也需要与自然物候相谐适。《摹楼璹蚕织图》通过题诗和图像描绘,详尽记录了时间变化,时间计量单位有朝暮昼夜、月令、节气、季节、年等多个尺度。画作中处处闪耀着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光芒。
工具的创造和使用,是古人顺应自然并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以“耕织图”为代表,很多劳动图细致描绘了古代工具,真实反映当时科技发展水平。在山东省嘉祥县武氏祠的东汉画像石上,原始的汲水工具——桔槔已出现,透过简练的画面,观者能够了解当时桔槔的具体形状和使用场景,领略古人智慧。在北宋王居正《纺车图卷》中,农村妇女运用纺车纺织纱线的场景动人心弦。画面主题突出、构图巧妙,线条如“春蚕游丝”,描画精细、意境丰满,生动展现了当时的纺织水平。
弘扬劳动风尚
农耕文明孕育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的品格,已化为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融入民族血脉。画家们着力通过多元手法、不同视角记录古人劳作时的情态,弘扬劳动风尚。
表现个体劳动者形象的作品,在古代绘画中占有很大比例,“货郎图”便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一类,尤以南宋李嵩《货郎图》为佳。画面中的货郎慈眉善目,货担上的物品琳琅满目,孩子们一拥而上、好奇围观,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成为南宋时期钱塘一带风土人情的生动反映。
以劳动入画,还寄托着画家对劳动精神的赞美、对国泰民安的祈愿。这从明代戴进的《春耕图》中可见一二。该作取法宋代郭熙、李唐诸辈,笔法雄劲洒脱,水墨简逸酣畅,刻画细致入微,富有艺术感染力。从劳作之余坐在树下整理鞋子的男子,到田间弓背扶犁劳作的农夫,再到桥上送茶饭的孩童,乃至两头活灵活现的耕牛,无不极具劳动情趣。作品既展现了桃花源般的春日美景,又表达了对农人辛勤劳作的关注,也寄寓了画家对五谷丰登、社稷安泰的期盼。
传递劳动之美
一代代劳动者辛勤耕耘,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接续传递着真善美。
劳动者之美,美在自信。唐代张萱《捣练图》生动体现了这一点。该图描绘了女子协同劳作的场景,整个场景巧妙分成捣练、织修、熨烫三部分。画作不只表现劳动景象,还着重刻画人物情态,反映其心理活动。画中12位女性身姿各异,她们的动作准确体现了所从事劳作的特征。比如,扯绢女子因用力而微微后仰,展现了身体的爆发力和平衡性,富于体态美。
劳动创造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之美根植于劳动之美。南宋刘松年《撵茶图》是一幅详细描绘传统制茶技艺的重要作品。画面布局简洁雅致,用笔生动形象,以工笔细致的手法为读者呈现一幅宋代生活画卷。画中,左侧二人正专注于磨茶、点茶,所用器具清晰可见;右侧三人端坐于书案前,表明他们就是饮茶对象。品读这两个场景,观者既可以直观领略古代制茶技艺,也可以感受宋代饮茶风尚。
透过一件件古画不难体悟,平凡的劳动者不仅是画作的主角,更是时代的主角。图绘劳动的经典画作,跨越千年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的哲理、勇于开拓的品格、团结协作的精神等,无不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传统,将在翰墨丹青中代代承续。
(据《人民日报》 作者: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