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取消公摊”的业界呼声从未间断。日前,广东一地明确“自5月1日起,商品房实行按套内面积计价宣传销售”,再度让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进入公众视野。
长期以来,我国商品房销售中普遍附加公摊面积。有统计显示,我国目前商品住房公摊面积普遍在20%到30%左右。对于一二线城市购房者而言,二三成的公摊面积意味着动辄百万元的支出。与此同时,由于计算方式不透明、少数开发商“暗箱操作”、产权和收益权不统一,也让公摊面积成为房地产交易过程中多年饱受诟病的话题。
不过,取消公摊是否能给消费者带来实质性利好、当前全面推行时机是否成熟等尚存在诸多争议。
取消公摊会导致房价上涨吗
广东省肇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近日发布《关于全市范围内商品房实行按套内面积计价宣传销售的通知》,提出从2024年5月1日起,实行按住房套内面积计价宣传销售。
根据报道,目前,肇庆市只是要求“按套内面积计价宣传和销售”,这并不代表公摊面积不需要付费。换言之,肇庆市并未实质性取消住房公摊面积。
不过,肇庆市的新政依然引发社会对“取消公摊面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广泛探讨,尤其是“取消公摊会导致房价上涨吗”的话题一度冲上舆论热搜。对此,多名业界人士认为,商品房销售中的计价方式改变与否,总房价理论上都不会发生变化。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房地产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崔光灿分析说,按套内面积计价由于面积的基础不同,单位面积的名义价格肯定会上升,但并不一定带来实际房价的上升,对于规范的企业来说,只是计价方式的变化,不会影响开发企业的总收入,对于购房人来说,也不会有购房总价的变化。
取消公摊利好消费者吗
公摊面积之所以常被诟病,一方面是因为其内涵、计算方式太过于专业复杂,且标准不统一,购房人难以弄明白,也不愿为“看不见”的面积多花“冤枉钱”;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更多高层、高档楼盘入市,在房价本就相对较高的一二线城市,购房者需要为公摊面积花费更多购房款。
专家表示,公摊面积是确实存在的,不管以什么形式计量,都是回避不了公摊面积的。而且楼层越高,公摊面积越大;住房质量越高,公摊面积越大。
成都市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冯波介绍,事实上,“按套内建筑面积计价”并不存在制度障碍。根据现行的《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商品房销售计价有三种方式:按套(单元)计价、按套内建筑面积计价和建筑面积计价。
崔光灿也认为,住房按套内面积销售或按套销售,更有利于保障购房人的权益。他提出了另外两点原因,其一,由于公摊面积没有规范性标准,可大可小,且透明性不足,可能会损害购房人权益;其二,购房不仅要考虑交易成本,也需考虑使用成本。“后面的使用费用如暖气费等,如果按建筑面积分摊也不尽合理。”
开发商、地方政府改变计价模式意愿几何
在崔光灿看来,把公摊面积计入建筑面积的计价方式,总体是有利于开发销售方。但目前我国住房供需关系已发生重大变化,住房销售中购房人的权益应该得到更多的保障,如果要改变为按套内面积计价的话,具备一定合理性。目前,“改变计价模式”在法律层面已不存在障碍,但在实践中,仍需开发企业等多方配合。
近年来,已有一些开发商开始主动选择“按套内面积”计价出售新房,以规避因为公摊面积而产生的争端或民事纠纷。
从现阶段来看,多名受访业界人士认为,全面取消公摊的条件尚未成熟。当前多数新房项目仍按照建筑面积计价,基于此,应增加公摊面积的透明度,避免公摊面积过大;与此同时,可以有更多城市试点探索“按套内面积计价”。
崔光灿建议,未来,要想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市场计价方式改革,鼓励按套内面积计价,还需在行政管理上做出一系列政策完善。比如,后期产权登记上的面积设定,依据房价的相关税费标准等。
(据中经网 作者:吴斯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