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4年06月06日

山川风物

梧州印象

曾小庆

老王是我高中补习班的同学,又是我大学三年的同班同学,毕业后我们在江西吉安的不同乡镇中学教书,我还去过他们的学校。老王志向高远,工作四年后考取硕士,紧接着又去厦门大学读了博士。期间,他在广西安了家,妻子在藤县工作,所以他博士毕业后选择到梧州上班。此后,我们相见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但我们会经常通电话,保持联络,互致问候,交流思想,告知近况。

今年上半年,他在电话中告诉我,将调离到别的地方工作。这也意味着,他即将离开生活了二十年的广西,离开生活了十三年的梧州。一直以来,虽然我们十分交好,但我从未去过他学习、工作的地方,所以我想趁他还在梧州,去一次梧州,看看他工作的地方——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给我们的情谊补上一个注释。

梧州,是时候需要去看一看了。我选择在五月底成行,终于抵达一直牵挂的梧州。

老同学带我参观了西江历史文化研究院、西江商贸文化博物馆。在那里,我看到了梧州当年的繁华。梧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这里曾经是两广总督府、总兵府、总镇府所在地,在岭南地区有着重要的军事、政治和文化地位。梧州的老城区大面积保存完好的骑楼,也告诉人们,这里曾经的繁华至少延续到了民国时期,因为这些骑楼的历史大多是百年前建的。梧州的骑楼建筑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

我在梧州看到的骑楼,采用的是砖混结构,大多数有四五层,与我在广州珠江边上、武汉长江边上目睹的房子有相似之处。在我印象中,广州、武汉的那些房子都承载了商贸的功能,建设这样的房子造价不菲,并且所需要的钢筋水泥,在当时一定是稀缺品。

我在西江商贸文化博物馆中才明白,原来这就是骑楼: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如今,梧州老城区拥挤的街道,默默地述说着往昔的繁华。

次日,我们到珠山公园,参观梧州市博物馆和英领事署旧址。博物馆里面的很多馆藏文物展现了梧州历史的变迁。

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数量不胜枚举。在英领事署旧址,我看到了一块“还我河山”的石碑,这块石碑不但记载了梧州老百姓反抗外敌入侵的历史,还无声地“告诉”着人们:不能忘却历史。

当我要登临鹤岗楼的时候,山雨欲来。我快速地拾级而上,一到亭顶的观景台,整个身心顿时豁然开朗,心旷神怡。站在鹤岗楼俯瞰:碧绿的桂江水汇入浑浊的西江,江景壮阔,西江显得愈发波澜壮阔;高低错落的城市高楼就矗立在桂江、西江与对面的山体之间。极目远眺,对面的白云山、西江明珠塔与珠山、鹤岗楼遥相呼应。环顾四周的风景,令人叹为观止。没过几分钟,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于是,我们在鹤岗楼避雨,静静地等待,享受雨中的惬意。

我坐在鹤岗楼一楼的飞檐下,不用急着赶路,也不用操心各种琐事,自由自在地听雨、看雨,看雨中那些高大繁茂而又静谧淡定的榕树、棕榈树,它们是风雨的见证者,已经见证了历史的风雨,往后还将继续。我想,一草一木虽无声,却陪伴岁月,走过沧桑,依然恬淡。

雨渐渐小了,景区要“闭门谢客”了,可是景区长廊中雕刻的“梧州八景”的诗文还没有领略,我意犹未尽地往山下走。

老同学请我去喝原汁原味的冰泉豆浆。我们兴致正浓,准备爬白云山时天空却下起了瓢泼大雨。无奈之下,我们只能乘着观光车,抵达西江明珠塔。西江明珠塔近看更为雄伟壮观。雨势渐小后,山间没有云雾,我兴奋地登上云峰亭,将西江边上的梧州城一览无余,此情此景,我觉得梧州就是“小香港”。

此次去梧州,不虚此行。

--> 2024-06-06 曾小庆 山川风物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75817.html 1 梧州印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