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村里住的基本都是泥砖屋,屋顶是瓦片顶,晒不了像稻谷这样细的农作物,家家户户收回来的稻谷,都会放去晒谷场晾晒。村里有几个晒谷场,建在村中小山丘的山顶上,弄得平平整整的,全部铺上青砖块,砖块之间密密挨着不留缝隙。晒谷场都是按生产队分的,两个生产队共用一个晒谷场,划分成一块一块分给生产队里的各家各户,用来晒晾农作物,晒得最多的就是稻谷,晒谷场的热闹,和收割稻谷的季节联在一起,分为旺季和淡季。
晒谷场都是建在村子边上小山丘的山顶上,和家有点距离,每次突然下雨从家里赶着去抢收稻谷的时候,我都会抱怨晒谷场为什么要建在山顶上,跑上山是件很累的事。现在想来,晒谷场建在山顶,应该是有很多好处的,一是能避开村里养的鸡鸭鹅猪等牲口;二是有利于雨天排水;三是土地和阳光的合理利用,低洼的地方基本都用于生产了,高点的山地阳光也不会被遮挡,更有利于稻谷的晾晒。这一个小小的晒谷场选址,体现了老一辈人的智慧和对土地的热爱。
小时候,我很喜欢晒谷场。早上,太阳出来前,雾水还没有干,我们就被赶到晒谷场上,先把自家的晒地扫一遍,扫掉前一晚收谷后留下来的杂物,等太阳出来再把稻谷摊开来晒。成人是没有空来干这些活的,家家户户都是指派小孩过来,于是小孩一天的晨会就开始了,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讨论昨天的电视剧,花无缺和小鱼儿哪个更帅、张无忌应该和周芷若在一起还是应该和赵敏在一起……我们还会把装在口袋里的番薯干拿出来,你一块我一块的分来吃。
傍晚,太阳准备下山,又是举所有小孩之力收稻谷的时候,成人会提前把小朋友从田里赶回来收稻谷。我们就趁着太阳还没有完全下山,借口让稻谷再晒一会太阳,抽空玩乐。女孩子会拿着用稻草辫成的绳子跑绳,跳高、摇绳、跑双绳、跳单绳……变着花样玩。男孩子打陀螺、扇烟牌,你追我赶,整个山头欢声笑语。山下田间劳作的大人就会在下面大喊自家的孩子,“别玩了,早点收好稻谷回家煮饭喂鸡。”长辈的干扰并不影响孩子们在山顶晒场上的玩乐。于是,家长们就会无奈地说:“这些孩子啊,就是皮,在田里干活一下就说累了,一上到晒场就活了,比猴还能动。”
小时候农村的夜晚,经常停电,一般都是准备睡觉前才会有电来,没电来不能看电视,我们就跑到晒场上玩,趁着月色,大家围成一个圈坐在一起玩丢手绢游戏,那时候我们没有手绢,多是用一个自己制作的鸡毛毽子来代替,一个放一个追,抓住了换一个放一个追,没电视看的夜晚,也格外开心。
后来,家家户户建了水泥平顶楼,都在自家楼顶晒稻谷了。再后来,那一群在晒谷场晒稻谷的小孩,也多数离开了村庄。晒谷场再也等不来那群闹腾的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