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前夕,童年时的粽香回忆便开始不断出现在脑海里。小时候,端午节因为有粽子吃而成为我日思夜想的节日,记忆中,母亲包的粽子又大又好吃,令我至今难以忘怀。结婚后吃的是妻子包的粽子,端午节包粽子的技艺和传统习俗在我家得到了传承,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的老家,人们习惯把端午节叫“五月节”。每年“五月节”到来前,母亲便准备好粽叶。芒叶就是包粽子用的粽叶,故乡的芒叶特别多。芒全身是宝,芒叶可以用来包粽子,芒花可以做成扫把,芒杆可以当柴火烧。平时,母亲在收工回家的路上,顺便会摘一些粽叶回来,倘若离端午节还有一段时间,母亲便会把粽叶剪好放在通风处晾干,包粽子前把这些叶放水里煮沸,粽叶便会恢复柔韧性,包起粽子来就会得心应手了。
端午节前一天一大早,母亲便着手开始包粽子,她把糯米放在一只大盘里浸泡,几个小时后,再把糯米倒出来放在筛箕里晾干。母亲是包粽子高手,她拿起两片粽叶卷成漏斗状,用勺子把米舀到粽叶上,然后用粽叶包起来,直至把糯米包严实,拽一根纤细的竹篾系好,一个大粽子就做成了。为能尽快吃到粽子,我主动承担起加柴点火的任务,粽子十分耐煲,要经过大半天时间的煎熬,才闻到锅里飘出的阵阵浓郁的粽香。
1997年在县城成家后,我便很少回家乡过端午节了,家乡粽子的味道随着年岁的消逝渐行渐远。此时,妻子主动担负起端午节包粽子的任务,这使得端午节包粽子的传统在我们家继续得以延续。
妻子像是得到了母亲的真传似的,每次回老家,走在路上或到山里,她一见到芒便会立即采摘它的叶子,为包粽子做准备。
妻子说,粽子好不好吃,关键看馅料,选新鲜的五花肉最好,拌上炒香的花生仁,做出的粽子味道便十分鲜美。只见妻子十分麻利地把五花肉切小块放入碗中,先放入一勺食盐,再加入生抽、蚝油、老抽,揉抓均匀,再把花生仁放入碗中搅拌均匀,腌制约半小时就可以包粽子了。
也不知道妻子什么时候包好了粽子,次日早上一觉醒来,我揉了揉双眼,闻到一股粽子的清香从厨房的方向飘来,经不住粽香诱惑的我一骨碌爬起床,在漱口洗脸后,迫不及待地拿出一个还温热的粽子,把粽叶剥开,轻轻地咬上一口,满口都是鲜美的味道,可口极了。
我怀念儿时过端午节时母亲包的粽子,但妻子包的粽子同样美味,每年端午节,我家香喷喷的粽子从不缺场。 (黎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