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4年08月06日

麻醉师在手术中的监测工作

患者做手术时都需要麻醉,但麻醉真的就是“打一针睡一觉这么简单”吗?手术时,患者睡着后麻醉医师们还有哪些工作?手术前患者为何要先到麻醉医师那里就诊?本文科普一些麻醉的相关知识。

麻醉的形成

医学是在人类与疾病长期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随着医学的发展逐步演化出临床医学、内、外、妇产等分支学科。人们在遭遇各种伤害和手术引起的疼痛时,渴求寻找解决疼痛的方法,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后出现“麻醉”的概念。因此,麻醉与医学和外科手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为患者制定麻醉方案

每位患者的基础状况及对药物的敏感度不同,每台手术的麻醉风险也不同,这都需要麻醉医师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麻醉方案。这就是为何在有些手术前患者需要先让麻醉医师评估一下的原因。

手术中需要监测各种项目

手术中,患者睡着后,麻醉医师必须时刻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要时刻紧盯着各种监测设备的数据。

呼吸。患者麻醉后,麻醉医师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胸廓运动、呼吸频率,必要时会听诊呼吸音。人体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能反映肺通气功能,可快速准确地判断气管插管是否误入食管,并且可以快速评估患者是否因为血凝块、空气、骨水泥、羊水等各种因素导致了肺栓塞。手术时,麻醉医师会移去患者的上衣,利于听诊和观察。

血氧饱和度。患者手术麻醉期间,麻醉医师会给患者吸氧以保证组织器官有合适的氧供。那吸氧要多大浓度?怎么判断患者的供氧是否合适?除了密切观察患者的甲床、唇面颜色及血液颜色来判断患者的氧合情况,最重要的就是监测血氧饱和度了。

心电图。心电图是常规监测项目,可以及时发现患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血压监测反映外周血管阻力,提示各个脏器血流灌注压是否合适。

尿量。尿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脏灌注状态,膀胱过度充盈不但会引起患者不适,而且还会导致血压升高,所以手术前需要插入导尿管。

体温。对于时间长、失血量较大的手术、小儿手术、高龄患者手术及有恶性高热病史或家族史患者需要严密监测体温。如果有上述疾病的家族史,请一定要告知医师。

血压。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能够反映心脏和血管的功能状况。维持患者血压、保证重要脏器血流量灌注是麻醉医生的重要任务。

镇静深度监测。患者全麻期间,镇静深度监测可预防术中知晓的发生,有助于实现精确化麻醉,改善患者转归。另外,合并肝、肾严重疾病、电解质失衡及重症肌无力的患者,会进行神经肌肉传导功能的监测。

患者手术过程中需要监测的项目还不止以上这些,因为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应根据手术的需要,决定其他项目监测。例如:动脉内置管可持续实时测量动脉血压,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血压的变化;中心静脉压用于评估循环血容量和右心功能;对于复杂、长时间大手术,预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及血流动力学显著变化均需要监测中心静脉压;血气分析可以提供患者通气、氧合、组织灌注和酸碱平衡状态的信息,帮助评估患者通气、携氧状态和肺内分流情况;对于大量失血、输血及各种原因造成的原发或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的,还会监测和评估凝血功能以指导治疗;心脏等需全身抗凝的手术也需监测凝血功能以维持围术期凝血功能正常。

手术前患者要如何配合医师

暂时不要做美甲,如果有美甲,要提前去除指甲上的指甲胶和涂料。文唇也会对病情的判断与操作有影响,建议不要在手术前文唇、文身。

不能带任何饰品进入手术室。

不能戴美瞳。否则会影响麻醉医生观察瞳孔。

更换好专用的手术服,便于术中操作。

虽然,麻醉监测设备日益先进,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赖仪器设备监测,麻醉医师更多是需要用眼、用心去观察、判断、分析、处理,熟练运用不同的监测手段,准确地分析监测数据,快速处理突发情况,以保障患者的安全、无痛。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欧丽嫦)

--> 2024-08-06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80217.html 1 麻醉师在手术中的监测工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