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嘉木,香茗出苍梧。六堡茶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是中国茶文化的瑰宝。“纸上得来终觉浅”,这句话蕴含的道理在研究茶文化时同样适用,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六堡茶研学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亲身领略六堡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抵达苍梧县旺甫镇六源茶厂,第一站我们就挎着小背篓,随着一声吆喝“采茶去咯”,便三五成群地俯身在茶园里忙碌起来。我按照茶园师傅教的方法,伸出拇指和食指,捏住叶子和芽头往上轻轻一提,只听到“嗒”的一声,嫩芽就和茶树分开了。可心一急,向上“提”的动作就变成了“掐”,所幸茶园师傅及时纠正了我的错误,还讲解了原因——适当采摘芽叶可以刺激茶树的生长和发育,而过度或不当方法采摘,则会影响茶树的后续生长。想不到这样一个细微的动作,竟蕴含着劳动人民在实践中传承下来的智慧,更体现了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之道。经师傅介绍,我知道了一斤精品六堡茶的制成,往往需要近五万次的弯腰采摘,再经过杀青、揉捻、烘干、陈化等传统工序。
我们一行人亲身体验了炒茶、揉捻等手工工序后,纷纷感叹传统制茶工艺的精益求精。就拿炒茶来说,锅的温度必须保持在130摄氏度左右。刚开始,经验不足的我们显得茫然无措,愣愣地看着师傅的“铁砂掌”在热锅中不停翻炒,直到师傅摊开两掌,那厚厚的老茧回答了我们提出的疑问,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对辛勤劳动的茶农们、对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崇高敬意!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维龙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六源六堡茶文化陈列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幅茶船古道地图。研学结束后,我主动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茶船古道”通过水路将梧州六堡茶沿着西江送出珠三角,到达东南亚乃至更远的地方,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技艺和优秀茶文化带到海内外,成为一条充满传奇故事的“茶船古道”。而展品陈列柜中一张张布满岁月痕迹的茶叶出口票据,也印证了这一段繁荣的历史。闭上眼,西江水面上运载茶叶的船只似乎又来来往往交错起来,昔日的繁忙景象再次浮现在眼前……如今,依靠水路运输茶叶的方式虽然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承载着缕缕茶香的茶船古道,正搭载着新时代“一带一路”的高速列车驶向更广阔的市场。
据老师介绍,当地居民的工作生活都与茶打交道,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还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实现茶旅融合发展。那漫山遍野的茶树,这一片片不起眼的小叶子,正带领着许许多多茶农走上致富之路。
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推动六堡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年轻人也喜欢上六堡茶,成为我们思考的话题。而茶与食品的巧妙碰撞给出了答案——六堡茶叶虾、新式六堡奶茶饮、六堡茶冰淇淋……在两位茶学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动手尝试调配六堡奶茶,茶与奶的比例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得到老师一致认可,看到大家品尝时惊艳的眼神,我们对六堡茶产业的创新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交谈中,我还了解到为了促进六堡茶产业发展,政府与高校合作引进优秀人才与创新技术,我们本地的院校也开设了相关专业培养六堡茶产业人才,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由此观之,六堡茶的深厚文化底蕴与传统技艺将在茶船古道上再次扬帆起航,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研学的最后,我们从烘干机中取出自己制作的茶叶,阵阵茶香飘散开来,令人心旷神怡,一杯六堡茶的清香与甘醇,似乎让我恍然明白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对茶文化的深厚情感。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六堡茶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并将继续深入学习,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六堡茶产业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
(指导老师 罗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