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云
金牛夜渡
(清)屠英
粤峤西来第一津,
晴沙漠漠水粼粼。
凡心讵识仙源近,
俗眼偏逢道骨真。
石已惊残江上客,
金应买断渡头春。
牵牛此去无消息,
奚啻人天隔两尘。
——选自《梧州历代诗词选》
这首诗引用了古代梧州八景之一“金牛仙渡”(又称“金牛夜渡”)的传说,其位置有两个说法:一说在“城东三里,有金牛山”;而北宋时期编撰的《太平寰宇记》则说此石在“城东十里许,在系龙洲下江中”。据史料传说,三国时,有道士牵牛夜渡西江,道士对船夫说用船内牛屎作船费。船夫先奚落道士无钱付渡酬,后大骂他牵牛遗粪污船,愤而将牛粪扫至江中,顷刻道士与牛俱隐于江中石下。天亮后,船夫发现余粪皆金,卖给金铺,仅抵渡酬,复摇船至江心,粪早已化为石了,船夫后悔不已。这便是“金牛仙渡”的传说。
作者屠英,字木斋,清代徽州(今安徽歙县)人。进士及第后,于嘉庆十年(1805)由国子监助教出任梧州府同知。
首联“粤峤西来第一津,晴沙漠漠水粼粼。”“粤峤”指五岭以南地区;“津”是指渡口;“漠漠”指广阔的样子;“粼粼”指清澈的水。首联开门见山描写金牛渡的气势和环境,说金牛渡是五岭以西第一渡,阳光下沙滩广阔,流水清澈,突出金牛渡天然之美。
颔联“凡心讵识仙源近,俗眼偏逢道骨真。”“讵”相当于“岂”“哪里”,表示反问;“仙源”指道教称神仙所居之处;“偏逢”指恰好遇到;“道骨”指修道者的气质。颔联是说凡夫俗子哪里知道神仙所居之处就在眼前,却竟然在机遇巧合下遇上。联语对仗工整,称赞金牛渡的不俗的环境。
颈联“石已惊残江上客,金应买断渡头春。”此联进一步用历史典故将金牛渡的美加以渲染和烘托,作者对此的遗憾之情也跃然纸上。
尾联“牵牛此去无消息,奚啻人天隔两尘。”联中“奚啻”出自《孟子·告子下》,是何止之意;“隔两尘”是两隔尘之倒装。尾联是说牵牛人从此以后没有了消息,何止是天人相隔红尘那么简单。联语侧重表达典故尚在,而牛去石移、人去渡空,让人感到失落和惆怅,诗意苍茫,韵味无穷。
晴日金牛渡依然沙水如故,但金石化空,人牛不再,让作者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