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被我们所推崇。近年来,中央三令五申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还存在“隐性浪费”现象。据半月谈报道,近日,在江西省的一场会议上,一位省领导批评了“错了一个字重新打印一本”等材料中的浪费现象,直言“小账也是账啊,这种钱乱花,别的钱也可能大手大脚。”一番话引发众人深思。
当前,各地大力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许多部门、单位已经逐渐养成绿色低碳的工作习惯。但与此同时,一些部门、单位在材料打印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例如,A4纸的材料只打单面;明明普通打印就可以,为了美观非要彩色打印;对材料里的字体、字号、行距等要求过于苛刻,稍不满意便重新反复打印……这些案例提醒我们,一些明显的浪费现象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一些平常不太注意、隐蔽性较强的“隐性浪费”却往往容易被忽视。
较之于材料打印浪费,现实生活中的“隐性浪费”并不鲜见:在户外活动、大小会议上,还没喝完的瓶装纯净水被遗弃;下班后对办公楼的长明灯熟视无睹;还没用过几次的便签本,写了几页就到处乱扔,等等。此外,一些看似节约之举,实则带来更大浪费。例如,为了“省钱”,大量购买打折促销商品,结果堆积如山,很多物品最终因过期、损坏或被遗忘而不得不丢弃。这些漫不经心的“隐性浪费”,看起来微不足道,然而聚沙成塔、聚水成涓,其累积起来就是惊人的浪费,危害不容小觑。“隐性浪费”无形中侵蚀着公共资源和社会财富,影响社会风气,当人们习惯于对微小的浪费习以为常,长此以往,就很难对更大的浪费产生警觉和反感,甚至对资源浪费漠不关心。
“隐性浪费”缘何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一方面还是责任意识淡薄,节约意识有待提高。毕竟,浪费一张纸、一度电、一瓶水在心理感受上不会产生强烈的“痛感”。加上一些办公用品、用电设备都是单位的,在一些人的潜意识里,这些用品又不需要个人掏腰包,总认为跟自己的利益没有关系,因而对“隐性浪费”熟视无睹,这实质上是一种“心中无公”“心中无责”的表现。另一方面,“隐性浪费”之弊,是形式主义作祟。以材料打印浪费为例,近年来,一些基层单位迎检多、台账多、重复印刷的现象,助长了材料打印浪费的歪风。媒体报道,某乡镇迎接检查的汇报材料,一年光打印费就高达数万元,令人吃惊。这种过度“留痕”不仅浪费资源,更消耗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从这点来说,形式主义无疑是“隐性浪费”的“大户”。
细微之处见真章。对“隐性浪费”行为不可等闲视之,在日常办公、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广大党员干部应当以身作则,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实落细,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做起,努力做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做勤俭节约的践行者,真正让勤俭节约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