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娜贝儿、棉花娃娃、草莓熊、宜家鲨鱼……近年来,“养”毛绒玩具成为新风潮,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儿童市场,更在成年群体中蔓延开来,成为不可忽视的消费潮流。
玩具售价高达数千元
近期,某品牌毛绒玩具店员打包视频在网络上走红。视频中,工作人员正准备“炒”茄子,撒“油”、放“茄子”、下“调料”、翻面、盛出、打包,一气呵成,这让不少网友直呼情绪价值拉满!而这些原材料皆为毛绒玩具,十分有趣。
连日来,笔者走访部分品牌玩具店发现,不少玩偶被赋予了人格化象征。Diy(自己动手制作)茄子疲惫表情包、呆萌的Loopy(露比)、甜妹玲娜贝儿、丧萌的宜家鲨鱼……它们可爱的外形、有话题性的形象,加上准确表达当下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从而吸引不少“粉丝”前来选购。这些毛绒玩具低至数百元,高至数千元,但仍十分抢手,不少门店的结账台前排起了长龙。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分享和晒图的帖子不计其数。帖主会为毛绒玩具取名字,为它们更换衣服,带它们一起生活、工作、旅行、吃饭等,随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花式“养娃”。
豆瓣“毛绒玩具也有生命”“今天你的宜家鲨鱼在干嘛”等小组成员共已超14万人,不少网友推荐毛绒公仔,分享玩具日常、探讨如何科学合理“饲养”。
“情感寄托”功能突出
为什么小小毛绒玩具卖得这么贵,还经常断货呢?某品牌客服介绍:“每只宝贝不只是柔软的玩偶或礼品,它更是您的朋友、知己、小孩或陪伴您朝夕的伙伴。”据了解,某品牌每只玩偶的标签上都写着“Please look after me(请照顾好我)”,玩具被赋予了人格化,精准把握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星河的一个梦幻主题限时快闪店近期刚刚落地,就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到店打卡。邓颖是深圳大学在读的大三学生,为了买到心仪的毛绒玩具,她排了30分钟队。她介绍,入学时,从老家带了一只宜家鲨鱼“呜呜”,每天在宿舍等她,陪她聊天、入睡。现在来店里挑选一只Chiikawa(吉伊卡哇),准备带去图书馆陪她备考。
在天猫今年年中狂欢节上,某品牌以30.59%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问童子、迪士尼紧随其后,IP(成名文创作品的统称)潮流类毛绒玩具偏好为主流。今年6·18期间,天猫毛绒布艺销售额同比增加37.3%,位居第一。
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关于毛绒玩具受众人群分布数据显示,00后已成为毛绒玩具最庞大的消费群体,占比达到43%;90后紧随其后,占比为36%。天猫发布的《2023淘系玩具潮玩新品趋势报告》中提到的八大新品趋势显示,年轻消费者逐渐成为毛绒玩具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更倾向于把毛绒玩具作为生活陪伴和情感寄托。
对于毛绒玩具成为年轻人新宠的现象,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心理咨询师王留锋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主要是因为毛绒玩具具有独特的心理效应。毛绒玩具的柔软触感和可爱外观不仅能够引发人们的‘萌系’情感,还扮演了一种‘情感寄托’的角色。”
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王留锋认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常常感到孤独和焦虑,疗愈悦己经济也随之兴起。人们越来越注重自我关怀与情绪满足,而毛绒玩具则成为了他们寻求安慰和陪伴的不二之选。通过与毛绒玩具的互动,年轻人能够缓解内心的压力,找到一种情感上的寄托和满足。
(图文据《深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