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婚前坦白,指的是情侣在结婚以前,为增进双方信任,除了个人基本信息,还须进一步坦诚“交代”个人情况和过往经历,包括互换家族成员体检报告、父母征信和退休金额、三代内亲属遗传疾病,甚至本人义务教育阶段的成绩……在当下,婚前坦白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更复杂的内容和更高的期待,甚至有不少人因为这场“真心话大冒险”而分道扬镳。
婚前是否应该坦白?应该坦白到什么程度?比起“查户口”式的盘问与观察,婚姻“保险”,到底应该怎么上?
婚姻“大事”:意义消解,风险抬升
今天,婚姻的风险似乎日渐增高。民政部《2022年中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当年民政部门登记离婚210万对,法院判决、调解离婚77.9万对,离婚率为2‰。
相比于亡羊补牢,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未雨绸缪。一些年轻人开始将婚前坦白作为自己婚姻的“保单”——在领取结婚证之前,在还有机会能够“无痛离场”时,尽可能挖掘出这段关系的风险点,以便及时止损。
不过如今,婚前坦白似乎变了味。在社交平台上,一些婚前坦白不仅显得过于功利、博眼球,有的看起来还有侵权风险:除了要查彼此的身体情况和征信,还要以“关心老人身体”为名,为对方父母预约体检,以确定是否存在遗传病;到对方家中,要尽量多见家人,观察对方家人是否存在隐疾或精神疾病;家中有几位近亲老人健在也需重点关注,这关系到家中是否存在长寿基因;买房时还要找借口打出对方父母的征信,避免自身财产受损……
各种各样的“辣眼睛”操作,让不少年轻情侣直呼“想不到”。更有人质疑,这种婚前过度坦白正在“杀死爱情”。
“保险”要适度,“保障”不可缺
两个人选择结婚,不仅意味着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也代表着进入一种互助式的“合作”。所以,婚前坦白并不难理解。好的婚姻固然能够丰富人生体验,而一旦进入了一段不匹配甚至错误的关系,那么由此产生的代价是亟须在婚前规避掉的。
婚前坦白固然合理,但什么样的婚前坦白才真正合情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于婚姻的预期。当下的主流观念,大都是在劝导年轻人不要试图追求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的那种亲密无间、万事和美的婚姻关系,但婚姻也并不都是声讨“渣男渣女”小作文和社会事件中那些充满了欺骗和背叛“歧途”。比起那些公开矛盾甚至对簿公堂的特殊案例,更多不被大众关注到的夫妻在携手并肩,共同度过一个个平凡的日子。自我保护意识固然必要,但将与婚姻的一切都视为假想敌加以防范,难免有些过犹不及。
此外,婚前该坦白到什么程度,也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虽然实用性越来越成为考量婚姻的重要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如何仍是一个家庭能否维系的重要支柱。坦白固然必要,但一方充满不确定感,过度探究对方的家庭和过往,甚至到了有失分寸的程度,另一方则从备婚阶段就持续感到被冒犯,最终必然会有损双方感情。
最后,婚前应该坦白些什么?婚姻是将两个人组合成为一个整体,伴随着享受权利,婚姻中双方必然有需要承担的义务,也必然有需要让渡的权利。在坦白的过程中,应树立对伴侣负责的态度。虽然一些过度探究确实让人深感不适,但隐瞒个人严重负面事项“骗婚”的情况也并不少见。人生漫漫,能与一人相知相守并不容易,一段相对幸福的婚姻关系,互相之间的真诚对待或许是最有力的保障。
(据《半月谈》 作者:梁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