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璋尊
一部文学史实质是“与时俱进”的生活缩影的记载;操弄笔墨的文人们就是在做这种工作,用不同的手法、语词、文字、技艺、形式描述不停前进的时代足音。他们创作出来的东西是属于时代的。
有时代的鲜明色彩,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这对于生长、写作在改革开放年代的新青年作者来说是比较有利的,而对于生长在过去的中老年作家来说则有些不利。首先是文字语言问题。新青年作者在这个时代生活,他们听的、说的、读的、用的语言都是这个时代的,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的形象,当他们拿起笔来表达的时候,很自然地反映这个时代的内容,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而中老年作家如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当他们拿起笔来描绘的时候,就难免缺乏新鲜的时代语言,而语言是时代的产物,语言反映时代。总不能把过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语言搬到今天来描绘、表达今天的生活。这是中老年作家碰到的新问题——“语言故障”。我在阅读稿件时时常发现有一类文章,从其作品的取材和思想性、文艺性诸方面看来尚有可取之处,可惜语词、语言、语句过于陈旧、老土、古板,缺乏时代气息韵味,读起来好像一下子跟着它回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岁月。这样的文章难以得到人们的好感,不适应新时代读者的口味。
当今时代,文学艺术正“与时俱进”。新生代作家是这个时代文学的“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具有光芒的活力。
这里我丝毫无意贬低中老年作家的丰厚创作功底和对文学事业作出的贡献,而只是觉得不能绝对性地说“文章老竟成”这句老话,不能凭着已有多年的写作经验,拿起来“轻车熟路”按着“经验”写。新时代的创作势态,每一个中老年作家都要顺应创作潮流,热情贴紧时代,学习新青年作者的优势和汲取改革开放的新鲜营养,勇于摆脱传统老套,超越自己,写出更多适合时代的作品,那才叫做真正的“文章老竟成”。
文章未必老竟成的道理,古来清醒的文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如宋朝诗人欧阳修,他和文学青年的关系“既为师,亦为朋”,很重视向青年学习。他在晚年还把文章拿出来修改,使其更亲近时代,“却怕后生取笑”。多年前一位名人说过一句话:“写作要向青年学习。”这句话虽然不是什么名言警句,但我一直记在心里,几乎成为我阅读、写作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