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覃竞仪 通讯员 欧小枫
暑假即将结束,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当下,“收心”成了家长和学生的一大要事。记者发现,我市中小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调整状态,迎接新学期到来。
家校努力,引导孩子调整作息
暑假期间,不少孩子或跟着父母外出旅游,或回到老家享受乡村的美好时光,或与小伙伴一起参加夏令营、一起玩游戏……步入暑假的尾声,不少学生开始为开学做好准备。
市新兴二路小学学生岑勇贤即将升入小学六年级,暑假里,他跟随着妈妈去了广州旅行,到广州艺术博物院感受中国画作品的魅力,提升艺术品位。近来,在妈妈的监督提醒下,他认真检查暑假作业的完成情况,查漏补缺。“半个月前,我制定了一个每日学习计划,例如每天阅读同步作文,划下重点好词好句,完成了就打卡,这让我的状态从暑假的放松逐渐转入学习状态。”岑勇贤分享道。
陪伴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家长需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做好监督引导作用。岑勇贤的家长表示,列好学习计划后,孩子基本每日执行到位,逐步减少了看电视、上网等娱乐活动。有时候孩子想看电视,晚上她就会陪孩子一起制作特色手工,或者孩子弹琴,家长在一旁唱歌,开展家庭版音乐会,不仅消磨了时间,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如果孩子还是很想看电视的话,她就会给孩子看《典籍里的中国》《诗画中国》等文化类节目。
暑假里,许多学生的生活作息与上学时发生较大变化,及时调整作息,离不开家长的正确引导。李盈希是即将小升初的学生,初中阶段的作息会与小学阶段不一样。早前,李盈希的家长便按照初中的作息规律,调好闹钟,督促孩子起床。“刚开始第一天不太适应,起床还很懵,到后面第二天、第三天状态就好很多了。”李盈希说。循序渐进,可以帮助学生慢慢适应开学的节奏。
藤县潭津中心校老师胡冰琪表示,开学前一周,她会在微信班群里发布新学期的开学指南,其中就包括提醒学生们作息时间要调整过来,鼓励学生提前联系同学、老师,分享假期中遇到的趣事,传递问候、关心和思念。“与同学们一起去文具店适当增添一些新的文具,做好开学的充足准备,找寻开学的仪式感,是不错的方式之一。”胡冰琪会如此鼓励学生。
社会关注,助力切换“开学模式”
“我的孩子学习困难,不愿意写暑假作业……”暑假即将结束,李女士(化名)来到万秀区城南街道南中社区12355青少年服务站讲述教育孩子的烦恼。和李女士有着同样烦恼的家长并不是少数。对此,该服务站的心理健康志愿者老师建议家长改善沟通策略,和孩子进行谈心,了解孩子不愿意写的原因,把暑假作业的量按照假期剩余天数分解,每天完成固定的量,以此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时间管理。同时,家长要减少负面情绪,帮助学生稳定情绪,舒缓心理压力,提升面对新学期的动力和信心。
长洲区一家少儿艺术培训中心推出一系列假期收心班培训,引导孩子们对上学期进行总结复盘和制作新学期计划,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和习惯。据悉,为了帮助学生从“暑假模式”转入“开学模式”,我市部分社会培训机构迎来一部分参加兴趣班的学员,这些孩子既是为了提升书画等兴趣特长的水平,也为了迎接开学而作准备。
新的学期,新的起点。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是每个人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绚丽绽放,而有的花需要等待。在家长、学校、社会细心呵护下,孩子一天天成长,终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