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4年08月28日

“反向育儿”并非适合所有孩子

因人而异把握尺度

(邓培生)

一段时间以来,“反向育儿”视频在网络上传播。比如:一位妈妈为了让女儿改掉做事拖拉的习惯,在准备送女儿上学时,故意放慢动作,假装穿脱衣服好几次,把在门口等待的女儿都急哭了。类似的做法被称为“反向育儿”。“反向育儿”之道,其核心是“用魔法打败魔法”,“走孩子的路”,父母顺应孩子的逻辑,模仿孩子的行为,给予他们更多主动权,用别出心裁的互动,引导孩子探索行为边界,学会对自己负责。

“反向育儿”得到不少年轻父母的认可。一些家长表示,有时反向教育确实起到不错的效果。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让孩子学习自我管理,培养责任感,更好地体会父母的不易,在心理发育过程中会更加共情。

在笔者看来,“反向育儿”的最大特征是允许孩子体验。一次体验胜过百次说教,父母不按常规出牌,让孩子在试错中得到教训。但“反向育儿”只是育儿方式中的一种,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也不适合孩子的任何时期,育儿要讲究科学,讲究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反向育儿”有利有弊,利的方面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学会承担后果,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充分试错,有助于孩子性格的完善和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心的培养。但同时又存在弊端,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使用不当,“反向育儿”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心理。因此,这种育儿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家庭和孩子,需要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家庭环境进行适应调整。

从儿童心理发育的进程来看,“反向育儿”需谨慎。用得恰当,不仅会让带娃变得轻松和顺利,还能让孩子学会关心家人。用得不恰当,使亲子关系倒置,孩子就会搞错心理界限,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天性、需求和冲动,去迎合父母和长辈。

事实上,教育不是一件易事,育儿更没有统一的标准,合适就好,管用就行。无论哪一种教育方式,都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家长们千万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单纯地拿来主义,保持对孩子的尊重与爱,时刻关注其反应和感受,根据孩子的反应和感受来灵活调整教育策略,以求达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 (邓培生)

--> 2024-08-28 (邓培生) “反向育儿”并非适合所有孩子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81865.html 1 因人而异把握尺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