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4年09月01日

1965年在梧州出土的东汉陶灶为国家三级文物

透露浓郁的生活气息

莫水兰 文并供图

东汉陶灶

1965年在梧州市龙新蜈蚣山与三窝塘之间的山丘出土一件陶灶,该陶灶年代为东汉,通高14厘米,长31厘米,宽12厘米,为国家三级文物,现收藏在梧州市博物馆。

人类烧火煮熟食经历了一个从篝火式到锅台式演变的漫长过程。灶的出现,是炊事上的一大进步,从新石器时代起,灶就成为烹饪食物的重要设施。汉代的灶形制多样,有方形、长方形、圆形、马蹄形等。西汉时,灶的装饰相对比较简单,多为素面,1个火眼。东汉时,灶面多用贴膜或刻画出各种图案,火眼数量增加到3至4个。

兼具科学价值和审美需求

该陶灶器身呈长方形,逐渐加长的灶身,更便于聚火抽风增强风力。陶灶设置有3个火眼,将煮食用的釜置于灶眼之上,能够充分利用火力同时进行烹饪。一灶多用,既可以提高做饭的效率,也充分体现了汉代梧州人民充分利用并节约能源的智慧。

该陶灶热能的利用,还体现在灶口较小。同时,灶口上方有长方形出檐(灶额)的设计,可以有效防止火苗窜出灶外等。而灶尾烟囱的设计,一方面能够将生火时产生的烟雾导出屋外,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灶的聚火抽风能力,从而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

在充分利用热能的前提下,该陶灶的设计制作还兼顾了装饰性和审美需求。灶面以阴线刻画有斜方格纹。灶尾烟囱的造型则为一龙首。灶门口外堆塑着一侧身看火的人俑,左手呈弯曲状,右手自然垂放,微微俯身看向灶内,正专心观察着灶内火燃烧的情况,惟妙惟肖,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反映汉代梧州厨房日常

汉代梧州属苍梧郡,为交趾(交州)刺史、苍梧郡、广信县治所所在地,是当时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秦汉时期,大量汉族人民迁入岭南地区,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为梧州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汉代梧州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汉墓中出土有铜仓、陶仓,充分说明汉代梧州农业发展,粮食有一定的剩余以供储备。农业得到发展后,家禽家畜的饲养也得到相应发展,梧州发掘的汉墓中出土有陶猪、陶鸭、陶牛、陶羊和陶鸡等动物模型。

灶与火膛等相比,密闭性能更好,能更高效率烹饪食物和节约能源。其与釜、薪、水以及各种食材等和谐搭配,烹饪出人们的一日三餐。今天,我们透过这件陶灶,再结合梧州出土的汉代饮食有关文物,仿佛可以看到2000多年前梧州人民在厨房中用灶蒸煮米饭,烹饪鸡鸭牛羊等美食的情景。

这件东汉陶灶,体现了汉代梧州人科学、高效利用能源进行烹饪的智慧,为研究岭南地区乃至中国汉代饮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莫水兰 文并供图)

--> 2024-09-01 莫水兰 文并供图 1965年在梧州出土的东汉陶灶为国家三级文物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82182.html 1 透露浓郁的生活气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