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六七月是梧州一带的稔子成熟的时节。我多年不摘稔子了,摘稔子只有儿时的记忆。
时光回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我生活在龙圩区山村,正在上小学。当时物资匮乏,水果不多,但由于我的老家山多,山上长了不少稔子树,稔子成熟时节,稔子成了村里人舌尖上的美味,不论大人孩子都喜欢吃。而摘稔子,由于其成熟季节恰好在暑假期间,更是孩子们爱干的活儿。
摘稔子一般是去村前村后的山。然而,不是每座山都有稔子树,也不是所有稔子树都长稔子,所以稔子有限。村里孩子们摘稔子还要竞争的。竞争就是比起床早,早起才能摘到稔子。因此,暑假里,想摘到稔子,就不能睡懒觉。当然,我们孩子摘稔子不会单独行动,常是两三个伙伴结伴而行。
出发前,我们都先做计划去哪座山,由于当时村里还有牛,我们要放牛,也经常上山放牛,对村里的山头比较熟悉,比如锥子坡、犁头岭、低地坪、塔盖顶等稔子树较多,长稔子也多,但不知是否被别人摘过了。大家选定了地点就出发。来到山上,也还得赶时间抢速度,只要看到两三棵稔子树熟透的稔子还在,就基本上判定这里还没有人来摘过,然后安心在这里摘。若是看到好几棵稔子树都没了熟稔子,就判定已有人捷足先登来摘了,就得赶紧跑另一座山头。因此,常常要跑几座山头,才有所收获。
为此,我常常盼望下雨。下雨了,一般没人去摘稔子。连续下雨几天后,只要早起,往哪座山都有稔子。因为稔子是一天一天地长熟,几天工夫,又有不少稔子熟透了。尽管如此,还是要早起。
那些年的暑假里,村里孩子的主要话题基本上都是稔子。因此,我们对村前村后的山名非常熟悉,且深深地印在脑海。即使长大后到了外地谋生,一旦回到家乡,也仍然能熟悉亲切地叫出山的名字。而当下村里的年轻人,由于不用打柴草,也不再放牛,日常食品也多,对稔子兴趣不浓,自然少上山了,说到某山头时,他们也不知道是哪座山,也不知道在哪里。
(梁远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