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杂志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前困扰基层的“负担”有“三多”——文件多、会议多、平台多,不少基层干部被困在办公室“捆着手脚喊冲锋”。
一个捆着手脚的人怎么可能冲锋陷阵?但这样明显违背常识的“戏码”,却在各地不时上演——“文山会海”出现反弹回潮现象,令基层干部叫苦不迭。据新华社报道,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其中一则通报指出,国家管网集团办公室对各部门各单位召开会议缺乏统筹,“2022年国家管网集团总部(含部门单位)要求下属企业参加的会议800余次,平均每个工作日超过3次。”对此,干部职工反应比较强烈。
会议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会议传达上级精神,研究部署工作落实,很有必要,这原本无可厚非。有的会议是必须开的,但凡事过犹不及,倘若过于依赖会议,把开会等同于抓落实,致使“会海”泛滥,只会消耗基层干部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降低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治理效能。试想,一些基层干部不是在开会,就是在来开会的路上,身陷“文山会海”,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干实事?
“文山会海”是困扰基层的“老大难”问题。以开会的“形”代替抓落实的“效”,表面上忙忙碌碌,实际上以会议落实会议,重“形”不重“效”,“文山会海”说到底就是形式主义的突出表现。
形式主义是干事创业的绊脚石。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事关民生福祉。近年来,党中央持续重拳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取得明显成效。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诸如“文山会海”这类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稍有松懈就会反弹回潮,甚至“变异”出新问题,例如以会“套”会,几个不相干的会议绑在一起开;“陪会”风盛行,日常业务并不相关的干部,也被要求参会,纯属“凑人数”,等等。
捆着手脚只会限制发挥,放开手脚才能轻装前行。从“文山会海”里跳出来,就要精文减会,重实绩、轻痕迹,秉持精简、务实、高效原则,把会议开到“田间地头”,开到“街头巷尾”,开到群众身边,多些“乡村夜话”,少些“纸上谈兵”,把基层干部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惠及民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