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在梧州市苍梧县倒水乡梧太公路倒水段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意外挖掘出了一座南朝古墓。梧州市文物部门经过紧急挖掘清理,最终清点出了一批珍贵的文物,主要类型以陶器、瓷器为主。
其中出土的一件南朝酱褐釉陶水田极具农耕文明特色,水田长19.2厘米,宽13.9厘米,通体为酱褐色胎表,上面刻画纵横纹。内有三头小牛,前面一头牛,后面两头牛并排。前面的牛牛角修补粘连,后面靠里边的牛右角断掉。水田一角经黏合。南朝酱褐釉陶水田为国家二级文物,现收藏在苍梧县文物管理所。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持续不断战乱,中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北方士族纷纷南下,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熟练的技术等。凭借着依附的佃客、部曲、奴仆等人,北方士族迅速在南方站稳了脚跟,南方士族庄园经济开始盛行。
当时,士族凭借自身的武装力量和掌握在手里的佃农,在混乱的政权下借机发展,加上战乱频发,导致大量的失地农民成为佃农,依附在士族的庄园经济下。士族佃农越来越多,佃农在士族的训练下可以掌握基本的作战能力,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转换成士族的武装力量,从而形成地方军阀割据。这种现象在南北朝末期越发突出。
士族依靠手中大量的人口和钱财,并运用政治力量为庄园经济服务,导致了较长时间内世家贵族垄断朝廷官员任命,形成门阀制度,从而更加促使士族庄园经济兴盛。
这件南朝酱褐釉陶水田,真实地还原了当时佃农为士族耕作等方面的细节,从中推断出南朝古苍梧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有助于了解苍梧古郡的社会经济结构,也能侧面反映出岭南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黎黔 文并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