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
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的重要性
精神障碍类疾病因病情迁延易反复发作,从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临床对本病患者的治疗以抗精神病药物干预为主,因治疗周期长,大部分患者在经过一定时间的系统化干预后需要回到家庭环境中进行维持治疗。这一时期易受各种因素(如治疗依从性差等)影响,导致部分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影响愈后。为了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复发,提高患者社会功能,患者在治愈出院后,良好的居家康复在整个病程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
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注意事项
●创造安全舒适温馨的居家环境
患者康复出院回家,家属要表现出接纳和欢迎。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管理好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的物品,如锐器、易碎品等。同时,保持室内光线充足、通风良好,避免不良因素刺激和干扰。在日常生活中,应与患者保持积极沟通,鼓励其表达内心感受,家属需要展现理解、耐心和关爱,避免指责或过度保护,为患者提供稳定的心理支持,共同制定康复计划,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加强药物治疗管理,巩固治疗效果
按医生的指示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或自行停药。
药物最好由家属妥善保管,家属要督促患者按医嘱服药,并注意有无藏药行为。可以准备3个不同颜色的药盒,标注好早、中、晚。按医嘱提前将一天的药准备好,分别放在标注有早、中、晚的盒子里。按服药时间调好闹钟提醒,以防漏服药。服药后应检查患者口腔,确保服药到肚。
服药后应当适当休息,不要立即外出,服药期间不可以从事司机、高空作业等工作,不宜爬山、蹦极等运动。
注意观察有无药物副反应,如心慌、头晕、嗜睡、翻眼、便秘等,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定期复诊,及时调整药物
什么时候应该到医院复诊?
按出院时医嘱定下的日期或出院带药准备吃完时;
服药过程中出现不舒服的情况时(如心慌、手抖、头晕等);
病情出现波动时(如失眠、烦躁、多疑等);
出现以上情况患者应该马上带上病历到精神科门诊复诊。
●注意合理的饮食与营养
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食物应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多吃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可以缓解便秘;辛辣、燥热的食品应少吃;浓茶、咖啡、奶茶含有较多咖啡因会影响睡眠,所以最好不要喝;酒会影响药物的作用,增加不良反应,所以一定要戒酒。
●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患者康复回家后不能太懒散,家属应与患者一起制订合理的作息计划及康复技能训练计划。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参加体育运动,自理个人卫生,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如病情恢复得较好,还可以参加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做好病情监测,识别疾病复发先兆
在巩固治疗中,患者如出现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睡眠差、多疑、行为怪异等表现时,可能是病情复发的先兆,应立即去医院复诊。
●加强康复作业训练,培养兴趣爱好,增强社交能力
继续加强康复作业训练,家属可以根据患者的兴趣和特长,鼓励他们培养一些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手工艺等。通过参与感兴趣的活动,患者可以转移注意力,减轻精神压力。同时,家属可以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如社区聚会、志愿者活动等,以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条件的地区可帮助患者建立社交支持系统,如鼓励其加入患者互助团体、社区康复中心、医院日间康复作业中心等,以使他们能够互相鼓励、分享康复经验。
●正确认识自己,消除病耻感
患者要对自身疾病有正确认识。精神障碍疾病和感冒、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都是由各种致病因子导致机体处于一种不健康状态,没什么羞耻的。
患者应采取行动证明自己和正常人是一样的,应该打理好个人卫生,学会关心别人,懂得换位思考,尽自己所能多参加劳动,多创造社会价值。
(梧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孔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