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4年10月17日

秋登安城楼

李绛明

初秋时分,我返回久别的家乡,期待一登安城楼。

清晨,我和几个诗友走过濛江大桥,在桥中段向南眺望。只见一个四层高红色为主的楼亭耸立于三江水口西岸的角嘴上。一个诗友说,这楼亭好似玲珑宝塔;另一个诗友说,我看像一支巨笔。我说,像孙大圣的金箍棒。说笑间,我们走下大桥,沿着新建的蒙江河堤向安城楼走去。

来到安城楼正面,只见大红色的柱、梁、楣、窗,洁白的内墙、檐顶,灰色的琉璃瓦。正面一楼门楣处挂有写着“安城楼”三个大字的牌匾,安城就是濛江镇的别称。两边柱上挂有乡贤杨世文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安土绕浔蒙,观鱼跃鸢飞,耕市从来通外海”;下联是“城厢陈虎凤,识灵钟秀毓,戈毫一往助中华”。上联说出盘绕濛江镇的两条河流:浔江和蒙江,说明濛江镇历来的主业是农耕和市贸,且水道航运发达;下联说出濛江镇两座名山:虎山和凤岭,说明濛江镇人杰地灵,濛江人长怀爱国、敬业、奉献的精神。安城楼于2020年建成,如今已是濛江镇的地标,是人们休闲娱乐打卡的地方。

我们沿着亭内的螺旋楼梯拾级而上,来到最高层。向东南方望去,只见滔滔浔江水在天平镇石炉角处拐弯消失,被石炉角附近的山丘与江北的山丘在视角上形成的天门关锁,就像小号的瞿塘夔门一般。晨光初现,石炉角一带白纱轻烟,山村掩映,仿似人间仙境。这是濛江古八景之一的“濛江烟带”。再向东北方望去,晨光映照凤岭南北两峰,北峰如凤首昂鸣,南峰似凤尾展翅。凤岭两个石人清晰可见,这也是濛江古八景之一的“凤岭石人”,传说是两个仙人见凤岭环境好,就坐下来下棋,然后石化了留下的遗迹。凤岭山脚处有规模宏大的周家祠堂,崇尚濂溪文化,也是舞狮训练基地,还有粤商公墓南海山,那是几世几代广东南海人来濛江定居经商寄托乡愁的地方。

俯视三江水口,浔江的碧绿与蒙江的嫩黄相拥相缠,如鸳鸯交首般向东流去。几条扁舟沐着晨光捕捞,几个经宿垂钓者还在堤边垂钓。安城楼正面对出河面停泊有一个水上舞台,听说晚上会进行歌舞演出。对岸是河东渡口码头,一些水上人家的船只泊在那里。陈旧的乌篷掩盖下是岁月残留的水上风情。

以前,在安城楼附近,有一个叫新街口码头,是一个斜坡式的灰沙角石硬化的码头,码头连接河西老城区。河东那边因为有一些国有单位开设的收购站、中转站及仓库,特别是东南金矿开设有办事点,所以建有一个机械化码头。因为是连接321国道,蒙江渡口就显得极其重要,横水渡是连接东西两边的纽带。每天的客流量货运量均很大,特别是圩日。当时过渡是一人一分钱,有货物(一担)收两分钱。而这微薄收入就是水上人家日夜操劳的报酬。那个时候,人们都在为温饱而劳碌。不单是水上人家,街上的居民和广大农民,在由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的转向时期,大部分青壮年前往广东打工,都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濛江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性格在那段时期展现无遗。

有句老话说:“太平的息,和平找吃,濛江靠积”,说的是三地人的习性,太平人讲究穿着,和平人讲究吃食,濛江人讲究积蓄。有能人带领村民大量种植荔枝,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农科人员大力推广优质稻杂交稻的种植,一些地方形成一村一品或一村几品,如健良的荔枝、双德的优质稻、安和的荔枝和优质稻等。沿江的村或城区附近的村则注重于果蔬规模种植、水运业、建筑业和小作坊米粉加工。濛江圩市历来兴旺,大街小巷,渡口码头都是交易的场所。随着收入的增加,濛江人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街上的木板房、农村的土房逐步被水泥楼房代替。渡口、横水渡日益繁忙,每逢圩日,大庙口码头、新街口码头附近都泊满来自天平、和平、丹竹、武林、白马等地的船只。作为水路要津及交通要道,蒙江渡口真是不堪其重。

由渡口转向北望,濛江大桥如彩虹般横跨东西。1990年建成的大桥,串连起321国道,承担了横水渡的作用和责任,运输功效大大提高,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水道航运丰富,加上321国道穿城而过,濛江镇成为附近地区较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自大桥建成之后十多年里,濛江镇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期间,濛江镇政府利用人才优势,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项目,建设了泗洲大桥,改善人畜饮水,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争取到一大批交通项目,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完成村级公路硬化工程,村村通水泥路。路通财通,令濛江镇九乡十里、百村千户的农产品快速集结,运输出售。随着有现代农业理念的公司成立,“公司+农户+基地”的企业模式令农村产业大大改观。巩固和发展传统的大头菜、西瓜、荔枝、龙眼、优质稻等品种的改良种植,引进了砂糖橘、大青枣、佛手瓜、无机稻等新品种的规模种植,从而推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令濛江米粉、大头菜、恒丰面条驰名远近。一些有造船技术的疍家人,建起自己的造船厂,火红的时候濛江有二十多家船厂。造船的吨位由每艘几十吨造到每艘上千吨。航运由内河支流驶向港澳大海。造船航运成为濛江镇的支柱产业,也成为藤县五大支柱产业之一。那时期以疍家人为主的濛江镇龙舟队,那种不畏艰苦、奋勇向上的精神,鼓舞着濛江人,也激励着后来人。

傍晚,我和几个诗友从大昌码头步出河堤。这是沿浔江边新建造的水泥硬化的河堤,是安城楼的配套工程。堤边依旧是婆娑的柳树。夕阳的余晖映红满江秋水,金光闪闪。江中重舸轻舟,都涂上金黄;对岸的糖冲渡口至石炉角一带,炊烟舞着晚霞,山峦村落掩映在霞光中。漫步至安城楼,天色已暗。霓虹彩灯一时齐明。安城楼、两边河堤、濛江大桥、水上舞台、江中船只灯光闪烁,流光溢彩,宛如星空的街市。

我遇见儿时的小伙伴瘦弟,他一直在家乡经商居住,进入天命之年后,热衷于文化娱乐活动。他说:“角嘴这个地方,以前年年被水淹,特别是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有时一个月被淹几次。都说不是安居之所。如今建起安城楼,成为网红打卡的地方,真是沧海桑田呀!”是呀,变化真大!由渡口到大桥再到安城楼,是三个不断变化的时期。渡口的艰辛只为解决温饱,大桥的通畅为拼搏提供条件,安城楼的竖立是繁荣的见证。2020年濛江镇实现整体脱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共奔小康。山更青了,水更绿了,路更宽了,房更洋了,人更美了!如今,发展产业,巩固成果,实现第二个百年梦想的新征程,试问又有谁不兴奋异常呢?

晚上,驱车回县城经过濛江大桥时,我在车窗里回望灯光灿烂的安城楼。突然想起今早几个诗友说的话。是的,安城楼是玲珑宝塔,代表濛江人生财有道,八面玲珑;安城楼是一支巨笔,向天书写濛江人的锦绣文章;安城楼是金箍棒,守护着濛江镇,安定着濛江镇。愿家乡濛江镇永远繁荣安定。

(本作品获一等奖)

--> 2024-10-17 李绛明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85328.html 1 秋登安城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