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冼振宇 通讯员 黄志 胡亮
作为广西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我市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保持全市食品安全稳中向好态势,连续两年在自治区设区市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中获得A级;不合格食品处置完成率达100%,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99.32%,全市食品安全满意度位列全区第一方阵,多年未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一组组数据反映出我市坚决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不断筑牢食品安全防线,推动全市食品安全监管效能提质增效,更好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决心和成效。
全力以赴保障食品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一座城市软实力的体现,守护食品安全就是守护民生福祉。
近年来,我市对食品安全工作坚持党政同责,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并带头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主动认领包保主体,推动食品安全工作在我市落细落实;市场监管、农业、公安等成员单位在市食品药品安全和质量强梧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食安办”)的组织协调下密切配合,以高水平食品安全工作保障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我市3186名包保干部对27271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100%覆盖包保,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包保督导率、获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包保主体数据归集率、督导发现问题整改率均达100%。
8月份起,自治区部署开展食品安全排查整治提升行动,我市迅速成立市食品安全排查整治提升行动指挥部,由市长担任指挥长,通过全覆盖、全对象、全过程排查,切实摸清情况、消除隐患。截至目前,共排查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等六类重点业态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近2万家,排查覆盖率达100%,发现风险问题4600多个,已全部完成整改。
9月份,在第三届全国食品安全执法稽查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中,市市场监管局查处的“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凉茶案”在全国300多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28个候选案例之一,并最终获评全国食品安全执法稽查典型案例。
持续推进“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专项整治行动、开展“特供酒”清源打链专项行动、加强对肉类“瘦肉精”等相关违禁品的检测排查……今年我市开展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专项工作,至今已完成食品及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1.2万多批次,完成食用农产品快检12万多批次;全市共立案查处一般程序食品案件300起、移送公安机关2起;侦办涉食品领域刑事案件1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1人、采取强制措施19人。
多管齐下提升监管水平
近年来,我市着力构建“法治化+智慧化+信用化+网格化+社会化+专业化+预防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通过多管齐下形成合力,线上线下一体推进,全面提升我市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推动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实现百分百覆盖,家长们对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普遍表示满意;
——打造小作坊花生油“互联网+”智慧监管“梧州模式”,近三年来,全市小作坊花生油监督抽检合格率从94%升至98%以上,保持稳步上升良好态势;
——对全市农业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收购商等经营主体执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让食用农产品建档带证安全上市;
——通过建设星级农贸市场打造新型智慧农贸市场,目前全市拥有5个四星级、1个三星级农贸市场,并鼓励获星市场持续开展星级农贸市场建设提升工作,让群众放心消费、满意消费。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多元参与推动共治共享
食品安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多方整合发力。
在组建专家队伍方面,我市甄选吸纳有专业特长、在食品生产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25名专家成立食品安全专家库,支持和鼓励专家参与重大食品安全课题研究,组织专家不定期为企业开展“综合体检”。目前,专家们已通过制定四项梧州河粉系列标准,引导梧州河粉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
在充实监督队伍方面,我市建立一支由45名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医药卫生等各行业领域成员组成的食品安全监督员队伍,以校园食品安全、肉类产品、网络餐饮等6个专项行动为抓手,积极参与“‘院’‘校’陪餐”“随机查餐厅”“随机查夜市”等活动,把检查监督中发现的问题交由市食安办及时统筹处理,并聘请外卖骑手作为网络餐饮行业监督员,推动提升网络餐饮食品安全规范化水平。
在发挥基层力量方面,我市集中村(社区)“两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等力量构成一支739人的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加强对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等6类重点业态和农村集体聚餐等活动的日常巡查检查;制定《“八桂食安”志愿者队伍管理办法》,充分发挥350名“八桂食安”食品安全志愿者在监督宣传、信息通报、沟通联络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志愿者参与食品安全“四进”“你点我检 你送我检”等活动,以此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推动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协同的多元化共治共享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