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4年10月20日

岑溪出土的铜鼓为北流型铜鼓,铸造和流行的年代为东汉至唐代,从明代至今出土15只

岑溪铜鼓声名悠远

(庞广蛟 文并供图)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岑溪出土的五铢钱纹铜鼓。

←地方各级文物部门收藏的岑溪出土的铜鼓。

在古代,铜鼓是南方民族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后来演变成为一种祭祀的乐器。从明代至今,岑溪出土铜鼓15只,其中有一只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后称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朝乾隆初年出版的《岑溪县志》就有岑溪出土铜鼓的记载:当时收藏3面铜鼓,分别置于县文庙、武庙及南渡邓公庙。从1954年起,广西博物馆陆续在岑溪征集了一批铜鼓,分别藏于北京、南宁和梧州市的博物馆。现藏于岑溪文物管理所的3面铜鼓为国家二级文物。

在岑溪出土的铜鼓中,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五铢钱纹铜鼓最著名。该铜鼓是1953年岑溪县城修路时被人发现、出土并于次年被征集进广西博物馆,1959年调入中国历史博物馆。该铜鼓鼓面直径90厘米、高53厘米,鼓面有太阳纹十二芒和九层晕圈,由内至外分别饰云纹、水波纹,在第二晕圈和第七晕圈各装饰一圈五铢钱纹,鼓面铸有六只立体青蛙。鼓身分胸、腰、足三部分,胸部有五层晕圈,中间饰一圈五铢钱纹,腰部和足部各装饰一圈五铢钱纹,共五圈钱纹。用钱纹装饰铜鼓,也是古人“以富为雄”思维的反映。文物专家解释,铜鼓上的钱纹应是以当时流通的实用货币五铢钱在制鼓模具上按捺而成的。

文物专家考证认为,这个五铢钱纹铜鼓为东汉早期的遗物,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它的铸造者和使用者是壮族的先民。它高大厚重,浑身黝黑发亮,像上了一层黑漆。其实,那是铜鼓埋入地下年代久远而形成的一种黑色铜锈。该鼓纹饰独特,年代特征明显,是铜鼓铸造工艺发达时期的典型作品。当时,该铜鼓在全国博物馆所藏的1000多面铜鼓中鹤立鸡群,仅它入选铜鼓类出国参展文物。

岑溪出土的铜鼓都比较粗硕厚重,鼓面直径在73至94厘米之间,一般重30至40公斤,最重的达77.5公斤。这些铜鼓鼓面均大于鼓身,鼓面中心铸凸太阳纹,边缘铸4只或6只立体小青蛙。鼓面和鼓身饰云雷纹,另有弦纹和水波纹相间,个别加饰五铢钱纹。岑溪出土的铜鼓为北流型铜鼓,专家认为这一类铜鼓是北流一带铸造的,铸造和流行的年代为东汉至唐代。 (庞广蛟 文并供图)

--> 2024-10-20 (庞广蛟 文并供图) 岑溪出土的铜鼓为北流型铜鼓,铸造和流行的年代为东汉至唐代,从明代至今出土15只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85518.html 1 岑溪铜鼓声名悠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