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藤县北部乡镇的一个小村庄里,20世纪80至90年代,村里掀起了种植西瓜的热潮,我家也是村里的西瓜种植户之一。
那时候,种西瓜基本上要经过种子准备、泥杯(育苗杯)准备、下种、育苗、移栽、生长管理等环节。我虽然还是一个小孩子,但是,在种植西瓜这件事上,我也算是一个小帮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帮家里糊泥杯了。
育苗杯的准备是种西瓜一个重要的环节。以前,市场上没有成品育苗杯售卖,我们用的育苗杯都是泥杯。这些泥杯都是各家各户自己动手,用水稻秆和泥巴糊成的杯子。
我们一般选择在过年前后这段时间糊泥杯,一干就是几天。糊泥杯对于泥土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要选用肥沃的、黏性较好的泥土,糊出来的泥杯才结实。
那时候我们村里有一个鱼塘,每年年底的时候都会放干鱼塘里的水,暴晒一段时间,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聚水。经过一段时间的天然聚水后,鱼塘里的泥土就变得松软了,被水浸泡过的泥土就变成了细腻柔软的泥巴。这样的泥巴不但肥沃,而且黏性也好,是糊泥杯的好材料。所以,每到糊泥杯的时候,村民都会蜂拥到这个鱼塘,挖取泥巴挑回去用来糊泥杯。
我们选择在鱼塘附近的晒场糊泥杯。我们搬来了几张矮凳子,带上几只空啤酒瓶子作糊泥杯的模子,挑来水、水稻秆和一些干泥土放到晒场上,占好了位置之后,将一部分水稻秆放到桶里浸泡后,就到鱼塘里挖取泥巴,用粪箕一担一担地将泥巴挑到晒场上,接着再把已经浸泡得柔软的水稻秆捞出来,放到泥巴堆的旁边。然后,我们还要看看挑回来的泥巴其稀稠程度是否刚刚合适使用。
一切准备就绪,大家便开始动手用水稻秆、啤酒瓶等材料糊泥杯了。糊好的泥杯,一排排、整齐有序地排列着,摆放在晒场上晾晒,形成了一块块的小方阵。当泥杯晾干到一定程度时,杯子定型了,我们就要及时挪动一下泥杯,避免其底部粘住地板。泥杯完全晾干后,我们就将泥杯搬到屋里叠放好,待到育苗时使用。这时候,整个屋子都充满了和着泥土气息的水稻秆香味。
准备育苗的时候,我们先平整好地块,然后把泥杯搬到田间去,整齐地摆放到平整好的地块上。其间,我也会偶尔到田间去帮一下忙,给泥杯一只一只地装满碎泥土。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原始的育苗杯已成为了时代的产物,消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朱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