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心圆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文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必须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地区、民族中集居的民众所传承、共享、创造的风俗习惯,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非物质东西。地方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方水土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缩影,有特色的衣食住行、节日庆典、人生礼俗、文体娱乐、宗教信仰等地方民俗像百科全书一样反映着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传承保护地方民俗文化,能更好地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增强当地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乡村振兴主要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这五方面的内容。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乡村文化必须同步跟进。乡村是地方民俗文化的根脉,要振兴乡村文化,就需要将当地的民俗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在保护传承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对其创新转化和创新发展,让民俗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助力。传承民俗文化是振兴乡村的力量之源。乡村和民俗文化是相生相伴的关系,乡村一般基于地缘和血脉而形成,而民俗则是乡村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聚居在一起的乡村民众在生产活动中自发形成并在共同体成员中流传的生活习惯、娱乐活动和情感信仰的集合,所以二者在起源上就有着天然的联结。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生活环境的变迁,尤其乡村交通的通畅,人民群众在交互中思想认识逐步提高,而相应的民俗文化也得到发展,所以二者在发展上具有同向的关系。当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离不开民俗文化的合理利用、创新发展,而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必将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
传承民俗文化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具有地域的特殊性,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村落都有其独特的民俗资源,这是一个地方的特色名片,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特色资源就是一种稀缺资源,是振兴乡村的强大竞争优势。合理地开发特色民俗文化资源,能够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谋求乡村民俗文化和多产业多行业破圈融合。例如,推动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与数字经济、民俗文化与文创产业等融合,可为乡村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传承民俗文化有利于维护乡村和谐稳定
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聚居起来的人们形成约定俗成的“了解”,就是村落的民俗文化,它是乡村社会的一种稳定力量,所以生活在同一地的人们往往对本土的民俗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切感、认同感和敬畏感。一方面,当前农村面临着人口外流现象,发挥民俗文化在乡村中的感召力,可重塑乡村共同意识,使人才聚焦乡村发展,有利于增强乡村振兴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发挥民俗文化的约束力,地方民俗文化里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美育资源,这是乡村千百年来在集体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伦理准则、思维习惯、价值取向以及审美趣味,所以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在乡村治理的全过程融入民俗文化,有利于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传承民俗文化有利于丰富乡村精神文明
优质的民俗文化可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发挥传统民俗文化中滋润人心、德化人心的特质,以文化化人,通过民俗文体、乡约村规、节日仪式,特别是非遗传承作为正确的导向,潜移默化提高村民的道德素养,使其自觉讲文明、树新风。而对于乡村的青年儿童群体而言,民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在良好的民俗文化浸染下,也有利于他们成长成才,增强其对家乡的情感,培养其成为传承本土优秀民俗文化的继承者以及积极担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践行者。
总之,民俗文化是乡村发展的力量与智慧,应充分挖掘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推动当地乡村产业转型、发展乡村文旅事业、凝聚乡村力量、打造乡村文明的巨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