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首页显示充电每度0.86元,但实际充电还要收取每度0.24元的服务费;用超低电价吸引车主充电,然后收取高额的停车费、占位费;一些充电桩必须先充值再充电,但是余额却怎么也退不回来……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充电桩行业迎来井喷式发展,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价格不透明、服务无保障等乱象也较多。
充电桩究竟由谁监管?
近日,有人反映,兰州市雁白大桥下有充电站存在“吞费”现象,先让用户充值,结果余额怎么也退不回来。
笔者按照手机地图的提示找到了这家充电站,看到了多个闲置的充电桩。笔者插枪、扫码后充值30元,却显示充电失败,换一台充电桩,依然显示“故障”。充电不成功后,申请退款,很快收到“退款申请已提交,待商家处理”的提醒。第三天后,处理结果是“退款申请未通过。”
无奈之下,笔者向全国12315消费投诉信息平台进行投诉,并提供了相关证据。最终结果是,在12315平台上,该投诉被推来推去,并收到了“不予受理”的通知。
经营企业在兰州,收费却远在浙江安吉,商家的客服电话将退费问题推给小程序,监管部门在不同的单位间推诿,30元的一笔小费用,“测”出了充电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漏洞。
“充电刺客”是如何形成的?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屡创历史新高,充电桩市场也迎来快速扩张。来自中国充电联盟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9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332.9万台;从2023年10月到2024年9月,月均新增公共充电桩约7.2万台。
在兰州,各类充电桩在小区、商业街、办公楼附近和服务区相继建起来。仅以兰州市城关区为例,通过地图搜索,就可以找到160多家充电站。
便利的充电设施,方便了从驾驶电动自行车到驾驶电动汽车的广大消费者,构成了绿色出行时代的新图景,但由此带来的消费“痛点”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退费难”是目前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一些充电企业“不退费”的理由五花八门。比如有的企业钻“申请退费”的空子,一些消费者出于钱少怕麻烦、认为费用已经用完或者误认为会自动退费等原因,忽略申请;有的在系统中为退费设置种种障碍,侵害消费者权益。还有企业直接设定“霸道条款”,推诿扯皮,拒不退费。
还有一些充电设施和停车场“深度绑定”,用超低电价吸引车主充电,然后收取高额的停车费、占位费。有车主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反映,国庆假期在浙江某服务区充电25分钟,被收取160元的占位费。与此同时,一些充电站在收取超时占位费的告知环节,存在公示信息不全、收费提醒不够等问题。
此外,据媒体报道,今年6月,广西柳州市1家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商、3家电动汽车充电场站“卷款跑路”,涉及车主预充值资金50多万元,难以追索。
虽然目前充电桩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充电便利”却变成“充电刺客”,市场监管亟须加强。
加强监管,提升价格透明度
目前,有关充电桩的消费投诉呈现上升趋势。
业内人士指出,必须加强监管,规范充电桩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全过程,才能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有许多车主抱怨,为充电需要下载多个App或者使用微信小程序,几乎是一个App一个“收费套路”,手机里下载了多个App后,每个App注册、充值等流程都不相同,不仅使用体验非常差,也为不法经营和违规收费留下“空档”。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提升充电桩价格的透明度和服务的质量,有必要对充电桩的各类小程序和App进行统一监管,确保充电桩电费、服务费清晰明了。
此外,地方政府也应将充电桩纳入城市基础设施范畴,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中遇到的职责分工、公共充电网络布局、充电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建设、安全运营维护责任、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等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据《工人日报》 作者:康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