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更要在行动上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落到实处。
藤县杖头木偶戏是流传于广西藤县的地方戏剧之一,2007年,藤县杖头木偶戏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藤县杖头木偶戏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加强藤县杖头木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切实把杖头木偶戏保护好、传承好,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藤县杖头木偶戏传承和发展面临的问题
艺人流失与传承困境。藤县杖头木偶戏的传承依赖于艺人的技艺传授,由于传统戏剧行业收入低等原因,许多艺人选择转行,造成艺人被动流失。此外,老一辈艺人年事已高或相继离世,年轻人也不愿投身其中,传承人出现断层的现象。
戏剧内容的局限性明显。一是题材单一、缺乏新意。藤县杖头木偶戏的传统故事往往缺乏新意和时代感,单一的传统题材已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多元化需求。二是角色设定固化,缺乏多样性。缺乏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角色塑造,限制了故事的丰富性和深度。三是情节发展模式化。故事缺乏创新,难以吸引现代观众的注意力。
社会认知度低。由于宣传和推广力度不足以及藤县杖头木偶戏自身存在的剧目内容雷同化、面具木偶无表情等原因,人们对其认知度仍然较低,很多人对这门传统艺术了解不多。
表演市场的萎缩。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藤县杖头木偶戏作为传统艺术形式,相对藤县本土牛歌戏等而言,其内容取材及表现效果较为狭窄,对受众尤其是年轻群体而言已显“过时”。
保护与利用模式单一。目前,藤县杖头木偶戏的保护与利用主要依赖于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文化部门的推广,群众参与度较低,单一的保护模式往往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机制和产业链,导致其发展缺乏持续性和动力。
藤县杖头木偶戏传承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创新表演形式与内容。在保持藤县杖头木偶戏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现代审美相契合的表演形式与内容。通过改编经典剧目、创作新剧目等方式,丰富表演内涵,提升艺术品质。同时,加强与藤县牛歌戏、福建提线木偶戏等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拓宽发展空间。
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依托藤县杖头木偶戏的独特魅力,结合其他表演形式,开发杖头木偶物件展览、非遗展示、演艺技术体验等一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并通过建设主题公园、举办文化节庆活动等,将藤县杖头木偶戏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推广。
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政府应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将藤县杖头木偶戏纳入文化发展规划,制定专门的保护政策与资金扶持措施。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相关单位及个人参与保护工作。同时,加强对保护经费的监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加强普查与记录工作。组织专业团队对藤县杖头木偶戏进行全面深入的普查工作,建立详细的档案资料库。采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记录其表演形式、剧本内容、制作工艺等方面的信息,为后续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培养传承人才与扩大宣传。通过举办培训班、工作坊等形式,培养一批热爱传统文化、具备专业技能的传承人才。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结合牛歌戏进校园模式,将藤县杖头木偶戏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与爱好。此外,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范围,提高社会认知度与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