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雨燕 通讯员 桂西 韦钊丽 黄彬彬
2023年以来,联动调解600多件涉企纠纷,诉前化解纠纷429件,涉案金额约2亿多元。这一组数据,直观展示龙圩区人民法院工业园区法庭(以下简称“工业园区法庭”)以法治之力护航工业发展的成效。
梧州临港经济区是我市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园区内龙头企业、“链主”企业集聚,重大项目数量多,再生资源、高端金属新材料等我市支柱产业在这里集群发展。
作为设在园区一线的法庭,如何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中创新履职、护航园区和企业发展?工业园区法庭从“小切口”入手,搭平台、建机制、优保障,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精准的司法服务。
这个“小切口”就是工业园区法庭设立的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会商室。
近年来,工业园区法庭以梧州市、龙圩区的法律咨询专家团队为“智囊团”,由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总把关”,围绕重大公共决策论证、重大法律风险防控、重大矛盾纠纷调处、重大信访积案化解以及社会治理重大问题“五个重大”开展高质量法律服务,取得良好效果。
今年7月,工业园区法庭邀请市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龙圩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马华炎,通过现场勘查、专家会诊、“背靠背”调解等方法,成功化解一起标的近2900万元的买卖合同纠纷。
“他们交付的设备参数和合同协议上的不一致,在试生产时设备经常出问题”“我们已经依约生产、交付设备,并且他们公司已投产一年多,其间我们多次配合和协助对方调试、运行机器,反而是他们一直拖延验收时间”……双方当事人对涉案设备是否存在质量问题等争议较大,主动向法院申请鉴定。
“该设备暂时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鉴定机构经勘查后认为涉案设备至少要连续开机生产30天才能鉴定出质量是否合格,而开机生产30天的生产费用高达500万元。”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会商室,马华炎提出,要以双方当事人的诉求和意愿为首要考量,向双方当事人阐明鉴定的“成本账”“时间账”,由鉴定机构派专家到现场勘查,找出设备故障问题症结的解决方案。
于是,主办法官组织相关领域专家人员对涉案设备进行现场勘查,推动双方当事人对设备产生的故障原因达成一致,节约了一大笔鉴定费,并组织双方当事人开展调解工作,邀请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组和鉴定专家组共同研究调解方案,缩小双方分歧。最终,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终止鉴定程序并调解结案,这起合同纠纷得以成功化解。
“工业园区法庭注重延伸司法职能,加强与商会、行业协会、民营企业等沟通联系,发挥好‘府院联动’机制作用,深化法企对接、法商对接,引导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依托多元解纷机制高效化解矛盾纠纷,助力企业发展壮大。”梧州临港经济区循环片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我们推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与现有的多元矛盾纠纷调解制度有机衔接,定期邀请市、区、镇的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到会商室‘会诊把脉’,出具专业的法律意见书,解决了一批疑案、难案、‘骨头案’,精准服务园区高质量发展。”工业园区法庭庭长梁园介绍,目前,法庭初步形成了以非诉机制挺前、多元“双网”纠纷化解为主要特点的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新模式。
今年以来,工业园区法庭共开展法律宣传及法治讲座15次,走访企业和召开座谈会12次,为企业、群众答疑解惑200余次,巡回办案21次,及时解决企业司法需求,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