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樱
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意义深远,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激发基层人民群众文化热情与创造力,将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笔者就如何更好地创新机制,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谈一点浅见。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首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确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覆盖,特别是要向农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倾斜。其次,推动各类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的联动机制和总分馆制建设,以更好地解决基层文化设施不足,提升服务规范,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最后,要推动城乡文化交流常态化。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节、艺术展览、文艺演出等,为城乡居民提供展示学习平台,提升基层群众文化素养,激发城乡文化活力。
精准对接基层文化服务需求。精准对接基层文化服务需求,有利于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精准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首先,健全群众文化需求征集和反馈机制。可通过问卷调查、服务热线、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集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见建议,形成需求清单。根据清单设计并推出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菜单”,供群众自主选择,确保服务内容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其次,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可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挖掘潜能、盘活闲置等方式,积极拓展社会力量参与渠道,逐步建立集成式、高层次、品牌化的文化内容体系,形成规模化文化资源储备。最后,推动基层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在坚持公益前提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开展精品演出、展览、艺术培训、研学体验等服务,向公众提供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群众的满意度。
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赋能。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离不开数字赋能。首先,打通各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逐渐贯通各类文化机构的数据中心,基本完成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其次,大力推进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智慧广电等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和丰富的文化体验,如,智慧图书馆可通过电子借阅、在线阅读等功能,让阅读无处不在;智慧博物馆则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最后,创新数字文化的服务端。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公共文化数字“适老化”改造、志愿团队上门送服务等,积极推动公共文化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增强基层文化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基层文化自我发展能力,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一环。首先,应加大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扶持力度。各级各类文化单位应主动与城乡基层“结对子、种文化”,通过送戏下乡、文艺辅导、图书漂流等多种形式,将优质文化资源引入基层。其次,建设精干高效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健全文化人才的引入、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并为基层文化队伍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加大对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力度,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文艺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投身基层文化建设。最后,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品牌,让文化味更“浓”、烟火气更“足”、体验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