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信莹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战略、新部署、新要求,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发展阶段,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同频共振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乡村振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民族地区作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最短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依然是重要区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各族群众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共同努力,团结奋斗,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推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凝聚力量。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将不断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强的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生态基础、人才基础、组织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回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各民族之间虽不断经历纷争,但最终形成多元一体、休戚与共的现代中华民族。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爱国主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文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宝贵的智慧力量。乡村振兴是全国人民一起下的“一盘棋”,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认知共识,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一子落”而“全盘活”。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工作有机衔接,多措并举推进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要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到实处。要持续发展特色产业,用好用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因地制宜找准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打造人才高地,在建强干部队伍、培育实用人才、引进外来人才等方面上下功夫,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环境。在推进物质文明的同时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让各族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