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 骊
南楼观雨
(清)李宪暠
独眺岑城当远归,
蛮山烟雨正霏霏。
程符负笈情空切,
华不题诗愿屡违。
蛤蚧声收龙眼熟,
桄榔阴翳鹧鸪飞。
苍梧人去又千里,
莫湿扁舟莱子衣。
——选自《梧州历代诗词选》
李宪暠(1739年—1782年),清代诗人,字叔白,号莲塘。他是山东高密诗派创建人之一,与兄李宪噩、弟李宪乔号称“三李”。1782年,李宪暠卒于岑溪,享年43岁。1780年,他的弟弟李宪乔以例授广西岑溪知县,他随弟弟一同前往岑溪,作为县府幕僚。叔白在岑期间,并没有一官半职,他通过各种途径,以自己毕生秉持的儒家政治理念,倡导其弟以礼教治岑,教化人心,以求不治而治,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当地的风气。岑溪人非常感激他,在他去世时,无论是否认识他,都哀叹不已。叔白在岑溪两年,写了很多诗作,所吟咏皆是广西特别是岑溪的人文胜迹、自然景观、地方特产、民俗等种种风物的佳作,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1785年,李宪乔把叔白在岑溪的诗作汇集成《莲塘遗集》刊于岑溪,当时的岑溪文人人手一册,并以拥有该诗集而自豪。《南楼观雨》便是其中一首。
首句“独眺岑城当远归”,诗人以“独眺”开篇,突出了自己的孤独和远离家乡的情感。同时,“岑城”作为地点,说明了诗人身处异地,“当远归”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蛮山烟雨正霏霏”一句,诗人以“蛮山”指代周围的山峦,而“烟雨正霏霏”则描绘出了雨雾缭绕的景象。这既是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惆怅。同时,“蛮山烟雨”也暗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心境,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程符负笈情空切,华不题诗愿屡违”两句,诗人用对比和隐喻等手法,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通过对比“程符负笈”和“华不题诗”两种情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这种矛盾的情感在“情空切”和“愿屡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挣扎和追求。当年进士韩萝周罢官后,在程符山讲学,作者曾亲聆教诲。作者胸有学识,满腹才华,屡次参加科考不为考官所取。一方面,诗人渴望归乡,但另一方面,又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愿望,这种情感上的冲突使得诗句更加深沉和感人。
“蛤蚧声收龙眼熟,桄榔阴翳鹧鸪飞。”这两句诗以生动的自然景象为描绘对象,蛤蚧声息,龙眼成熟,桄榔树下的鹧鸪在飞翔。这些景象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自然意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岭南景物的观察细微,也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更迭。同时,这些意象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亲近,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具体。
“苍梧人去又千里,莫湿扁舟莱子衣”两句,诗人以“苍梧人”自指,“去又千里”表达了自己远离家乡、身处异地的孤独和无奈,暗含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而“莫湿扁舟莱子衣”中的莱子衣,是《后汉书·烈女传》中一个典故,代表一种怀旧的情感,诗人借此对弟弟说,故乡尚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务必保重身体,尽早还乡奉养老母亲,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希望家人在远方也能安好,体现了诗人对家庭伦理和亲情的重视。
总的来说,李宪暠的《南楼观雨》风格清新淡雅,描写手法细腻,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的诗歌。诗人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传达了内心的情感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将梧州的自然景色、诗人的人生感慨和仕途追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充满韵味和意境的画卷。同时,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对人生、自然和命运的思索。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感,也启迪了读者的心灵,使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引发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