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 骊
除夕
(明)吴廷举
新年明日到,旧岁此宵徂。
吏隐身如寄,邻高德不孤。
银瓶添玉液,紫竹爆红炉。
饱暖知遭际,天王握瑞符。
——选自《梧州历代诗词选》
吴廷举,明代广西梧州人,字献臣,号东湖,是一位以清廉刚直著称的政治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作《除夕》,如同一帧精妙画卷,徐徐铺展明代文人的生活情致,更涵养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浓烈的家国情怀与精妙的艺术匠心。
除夕,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仪式感的节点,象征着辞旧迎新、团圆与希望。“新年明日到,旧岁此宵徂”,开篇便点明了主题。“徂”表示过去的意思,一个“徂”字,生动地描绘旧岁离去的情景,如同流水般悄然消散,而新年的脚步声则愈发清晰。这句诗表达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对华夏传统文化中珍视岁月情感的深刻洞察。除夕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标志,也是情感与文化的汇聚点,凝聚着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盼。
诗人为人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多次触犯权贵,命运多舛。他曾身陷囹圄,被流放至寒冷的雁门关,饱尝人世间的艰辛。“吏隐身如寄”,这句诗表达诗人对坎坷仕途的深沉感慨。一个“寄”字,生动地描绘出他在宦海中漂泊无依、身不由己的无奈。然而,这种感慨并非消极沉沦,而是智者对命运的深刻反思和清廉之士在困境中坚守初心的孤独誓言。在漫长的黑夜中,他像一盏孤灯,历经风雨仍坚守着心中的光明与正义。“邻高德不孤”则体现出儒家“德不孤,必有邻”的思想。
吴廷举一生致力于教育和地方治理,他深知德行的重要性。这句诗表面上是说邻里之情,实则体现他以高尚品德为邻为友的儒家价值观。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在吴廷举的人生轨迹和诗歌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银瓶添玉液,紫竹爆红炉”这两句诗像是一幅色彩浓烈的民俗画,将除夕的热闹场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银瓶中的美酒香气四溢,紫竹制成的爆竹在通红的炉火中炸响,营造出温馨祥和、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诗人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和细腻描绘,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也体现雅致的生活情趣,如同悠扬的弦歌在岁月长河中回荡。
“饱暖知遭际,天王握瑞符”体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这里巧妙地运用“瑞符”的典故,寓意国家的祥瑞安宁。典故的融入,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使表达更加含蓄委婉、意味悠长。吴廷举一生清廉,致力于地方治理和教育事业,他深知百姓的饱暖与国家的稳定息息相关。表达他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也隐含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希望天王能握有“瑞符”,使国家能够长治久安。这种家国情怀如同坚韧的丝线贯穿他的一生,使他的诗歌超越个人情感的局限,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这首诗在写作上充分展现明代诗歌的典雅之风,对仗工整精妙,“银瓶添玉液,紫竹爆红炉”等句,平仄相谐、词性相对,意象的选取与组合也独具匠心。银瓶与紫竹、玉液与红炉的对比映衬,体现华贵与清雅的交融,展现温润与热烈的碰撞。这种巧妙的对比映衬,丰富诗歌的意境层次,使读者在诵读中仿若置身于除夕夜的热闹与温馨之中。
此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为诗歌增添独特的魅力。“新年明日至,旧岁此宵徂”为虚写,以空灵之笔描绘时间的无形流转;而“银瓶添玉液,紫竹爆红炉”则为实写,生动勾勒除夕的具体场景。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使诗歌在时间深度与生活广度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又能触摸到现实的温度。
吴廷举的《除夕》是一首集文化内涵、家国情怀与艺术技巧于一身的佳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明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诗歌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情感真挚而深沉。它以除夕为切入点,融合岁月流转的哲思与家国情怀的坚守,成为后世窥探明代文人精神世界的一扇珍贵窗口。